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一帶一路”沿線商務不斷升溫中國流通業迎來歷史性機遇

2017年04月14日 13:48:51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就在今年5月我國政府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前夕,“2017上海‘一帶一路’新商務論壇”于4月8日在上海建橋學院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G30)和上海建橋學院聯合主辦,以“開放互聯、合作共贏”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討“一帶一路”戰略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共同解析“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流通産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和學術問題。論壇傳遞出一個強烈的資訊,在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商務不斷升溫,中國商務和流通産業正在迎來歷史性機遇。這對我國正在著力推進的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必將産生積極的正能量和有效的推動力。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惠強指出,近十年來,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成為上海發展的主題。其目標就是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以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代表團講話時,要求上海要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在深化貿易試驗區改革、推進科技中心創新建設、加快社會治理創新以及全面從嚴治黨等四個方面要有新的作為。總書記還特別強調,要努力把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經濟試驗區,成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梁。當前上海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勇於擔當,敢為人先,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發揮先發優勢,率先建立與國際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力爭取得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上海作為我們對外開放的前沿,既是中國最大的商務中心,又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結點城市,期待與會專家能為上海的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特別是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出謀劃策,貢獻智慧。

  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高鐵生副理事長認為,如果説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全球化的1.0版,那麼由西方主導的全球化就是2.0版,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就是3.0版。伴隨著“一帶一路”産能轉移的是大流通,大量的商流、物流、資訊流、人文流等的轉移伴隨著生産服務的轉移。中國的企業走出國門,一方面把中國的商品帶出去,另一方面也要推動沿線所在國生産的工業消費品和在農場中生産的農産品的國際貿易。不僅要把實體的流通帶到國外,同時也要把網上的流通帶到國外,可見,“一帶一路”將帶來十分豐富多彩的流通格局。為此,必須理清中國流通與推進“一帶一路”流通的關係,探討如何支撐“一帶一路”大流通,又如何通過發展“一帶一路”大流通來倒逼中國流通進一步的改革開放。

  商務部上海特派員辦事處向欣特派員指出,自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三年多來,已經有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參與,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合作協議,形成廣泛的國際合作共識。聯合國大會等有關決議或文件,都納入或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容。經濟走廊建設穩步推進,互聯互通的網路逐步成型,貿易投資大幅度增長,重要的項目合作穩步地實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早期收穫。截至2016年底,我國企業已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涉及多個領域,累計投資超過158億美元,入區企業1000多戶,從産值506.9億美元,上交東道國稅費10.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7.7萬餘個,推動了東道國産業升級,為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貢獻。2016年,受國際市場大環境的影響,全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的情況下,我國與沿線國家全年貿易總額達到了6.3萬億人民幣,增長了接近0.6%。

  來自上海市商務委的數據同樣印證了“一帶一路”商務的熱度。據張國華總經濟師的介紹,上海與新加坡、捷克等1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重要的經貿結點城市簽署了經貿合作備忘錄,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92家商會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貿易商聯盟,設立了俄羅斯和日本等近10個國家的商品中心,有澳大利亞、加拿大、越南、秘魯等九個經濟體12個口岸加入了上海的亞太示範電子網路。在人才培訓方面針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構成佔了三分之一,兩年來培訓人員超過了五千人次。在各項措施的推動下,“一帶一路”建設成為上海貿易投資領域新的增長點。2016年,上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進出口突破5500億元,同比增長2%,其中出口增長2.9%,直接投資超過了36億元,中間的工程承包項目合作29億元,同比增長75%。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陳文玲總經濟師指出,現在全世界出現了逆全球化的思潮,有些國家已經提出了一些逆全球化的主張。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所謂的“一帶一路”大流通,它是經濟全球化的內生動力,依靠大流通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這種內生的動力就是不可阻擋的。從全球化大流通的理論內涵來看,通過商流、物流、資訊流跨越國界的流動,通過有形和無形的互聯互通的網路建設,可以保持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這兩種基本經濟形態之間的均衡,避免全球經濟失衡和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此外,全球化的大流通使經濟的連接方式發生變化,這種連結是在流通中産生,生産過程在整個流通時間中所佔的比重大約不超過10%,其餘90%的時間是在流通的過程中。這種大流通帶來的經濟黏性,使製造業的業態也産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美國的網際網路工業,包括“中國製造2025”,都是因為資訊技術保證了智慧化的資訊成為流通中最大的變數,從而産生了新的商業模式。陳文玲認為,在大流通形成的全球化之中,平臺經濟正在成為主導未來商業模式的重要主體,平臺經濟的規模越大,流通能力越強,它所産生的整合效應也就越大。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首席顧問丁俊發認為,“一帶一路”構建了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價值鏈,通過整合全球資源發展中國的經濟,同時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這一全球供應鏈追求世界各國的共贏,成為世界經濟命運共同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任興洲研究員提供的數據表明,“一帶一路”給我國商貿流通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過去十年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增加了19%,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增長46%。2016年我國和沿線國家的貿易額達到9539.9億美元,佔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這為流通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也為實現真正的內外貿統一提供了新的機遇。當然,“一帶一路”給商貿流通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第一,流通業從後臺的保障已經被推到了前臺,需要營造更好的流通環境,搭建更好的平臺,來幫助産業高效率、低成本地輸出,開展産能合作。第二,流通與相關産業佈局聯動發展的模式需要配合産業産能一起出去。第三,缺少流通業走出去的經驗和人才。面對機遇和挑戰,流通體系必須按照創新、協調、綠色、協同、共用的五大發展理念來加快改革步伐。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傅龍成透露,中國商業聯合會正在做組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商貿合作總體方案,已經得到30多個國家的響應。傅會長認為,在商貿流通業走出境外的同時,中餐業是一個重要的適合走出去的一個選擇,因為中餐業不僅是商貿業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軟實力、軟文化的組成部分,為此,建議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中餐業的美食節,外交部、文化部、國家旅遊局要在相應的國家外交總體佈局、申遺等工作中確定這方面專項資金支援,支援有條件的行業協會制定標準、開展培訓。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評價中心主任荊林波研究員認為,“一帶一路”下中國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全球視角下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從經濟層面來講,我們和美國還有十年的差距,即使GDP總量超越了,但是我們在智慧財産權、服務貿易包括流通産業、軟實力等方面,我們還不是一個強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史無前例,“一帶一路”日益在全球獲得響應,這是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認同,意義非常重大。但是我們要防止由於上一個陷阱所帶來的中國威脅論新版本,要避免再落入另外一個陷阱,這個陷阱就是MIT的教授金德爾伯格提出的陷阱,現在你是一個帶引號的大國,你的GDP已經全球第二,那你是不是在全球承擔著全球責任?我們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在全球治理中中國的責任問題。我們應當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在位不缺位更不要越位,不能承擔超越國力所能承擔的全球責任,這是我們必須提防的。在目前的全球背景下,中國智庫的生産力還遠遠不夠,從數量上來看,全國目前有四五千家智庫,但是,中國有形的智庫也就是三五百家,這是一個新的話題。此外,中國的學術界必須提出有影響力的全球議題,並且傳播講好中國故事,“一帶一路”的翻譯已經開了個好頭。在電子時代和碎片化閱讀的情況下,今天的學者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海量的全球數據量,如何去傳播你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宋則認為,中國商貿業普遍不做商業做物業,這樣的格局在我國已經持續了二三十年,它的直接後果就是我國至今沒有像樣的大批發商、大零售商。目前,我國真正做買賣的除了生鮮超市比例還比較高以外,零售業集中採購、銷售所佔的比重不足5%,而國外同行自營業務平均佔50%左右,因為業態不同,最高達到80%,最低也在20%到30%。可見,我們國家商業做買賣天經地義的基本功和必修課已經被丟掉了,這個很危險。如何改革?出路就是,網際網路時代零售業企業自營要全面振興,創新發展。第一,官産學研要形成共識,應該突出強調怎麼樣做好自營。第二,積極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大自營商。第三,網際網路+要有利於線上自營和線下自營融合的新型企業的發展。第四,在國內進行市場化整合,充分發揮自營為基礎的商業影響力,抓住戰略機遇期,以中國氣派跨國零售企業為引領,以網際網路為先導,擴大中國在海外的商業存在,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繪製以我為主的國際商業版圖,促成與我國大國地位相稱的國際貿易新體系和世界服務貿易的新格局。

  上海建橋學院副校長朱瑞庭教授指出,中國零售業正處在以“引進來”為主向“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關鍵階段。中國零售業“走出去”與“一帶一路”在理念上高度契合,在內容上高度重疊,“一帶一路”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合作重點,更為中國零售業“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重要支撐。為此,建議將中國零售業“走出去”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總體框架之中。同時,要處理好“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目標市場的選擇、關聯産業集群式走出去、沿線國家整體佈局與區域集中開發相結合、通過“全球本土化”戰略培養競爭優勢、做好海外經營風險管理等問題。為了推動中國零售業“走出去”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朱瑞庭教授建議,在對外方向上要以政策溝通為引領,加強機制建設,推動戰略對接,開展商貿流通政策對話;在對內方向上,加強頂層設計,把中國零售業“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制訂法律法規,完善統籌協調體制機制,建設“網上絲綢之路”。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祝合良教授認為,相對於發達國家,“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流通企業“走出去”具有政治優勢、投資主體優勢、出口結構優勢和價格優勢。相對於發展中國家流通企業而言,中國流通業的比較優勢體現在經濟資金優勢、技術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商品優勢、經驗優勢、歷史地理人文優勢、先行優勢等。

  北京工商大學洪濤教授指出,上海市政府在自貿區的建設中,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來吸引和促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在自貿區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平臺,這幾年連續大量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進入這個領域,同時大量的交易平臺出現,而且這個平臺的國際參與度和全球運營率正在提高。洪濤教授建議,上海自貿區的建設一定要走在世界的前頭,要把自貿區建成在商品流通領域特別是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平臺方面的“亞投行”。

  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統計局聯合發佈的中國物流統計數據,中國的GDP從2014年16萬億一直到2016年74萬億,發展勢頭很快。雖然用物流總額除以GDP的這個數據在繼續下降,但是,我國的物流成本仍然比較高,最高的時候物流是18.8%,現在降低了14.6%、14.9%,目標一定要把它降低到10%以下,發達國家是8%左右。北京物資學院副院長何明珂教授認為,我國的物流在發展過程當中還有很多問題,比如説供應鏈的平臺問題,行銷網路建設問題,新鮮商品配送問題,供應鏈技術綜合應用問題,還有綜合運輸等方面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一定會為中國的企業走出去,為中國的物流企業走出去提供很好的幫助。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流通産業研究室主任依邵華指出,目前社會物流成本下降趨勢緩慢,體制性成本居高不下,産業集中度不高,企業服務能力偏弱,附加值比較低,主要以倉儲運輸費用佔物流費用比重超過80%,總體來看物流資訊化水準不高。對策建議,一是繼續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加快物流資源整合,提高集約化程度,三是實施供應鏈管理,重構物流流程,四是提高物流現代化水準,改善物流效率。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王成榮院長認為,中國流通業軟實力還不足。這種軟實力第一是營商環境,第二是商業服務水準,第三是商業文化,第四是品牌不夠。老字號實際上也是一個城市流通的軟實力,上海和北京都是中華老字號的重鎮,像這樣的大城市如果都是水泥高樓,那麼和國外的一些現代城市沒有什麼差別。流通軟實力體現一個城市的真正品位,是一個城市軟實力重要內容所在。

  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副理事長、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劉普合認為,要把提高有效供給的水準作為流通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劉普合指出,農村農産品流通一直是困擾大家的問題,現在把農村電子商務推出來,這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往前推,要推出産品的有效供給,推出産品組織方式的有效供給,這樣才能提高流通服務的有效供給。做農村電商的試點,如果政策制度跟不上,機制建設跟不上,那麼項目驗收的時候,往往也是項目結束的時候。在這裡,科技和制度都是第一生産力。

  北京八里橋農産品批發市場趙爾烈總經理在考察波蘭、德國等歐盟市場之後認為,歐盟國家市場的水果、蔬菜品種單一,對中國來説是巨大的市場機遇。他建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一些貿易和農業合作園區,有利於推動做實“一帶一路”的農業合作發展戰略,有利於推動實現我國農業走出去發展戰略,有利於推動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實現提質增效,有利於推動開拓農産品國際的新市場,實現農民優産增收,有利於推動引進優質農産品,滿足我國消費提升的需求,有利於緩解我國農産品生産小、散、弱,與國際大市場的矛盾。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李駿陽教授認為,現在的零售業創新更多指的是技術創新,但技術只是孕育新的零售業態和經營模式本身,或者提升現有零售組織和渠道效率的工具,促進現有的業態轉型升級。零售業創新還應有四個方面,一是業態創新,二是經營模式創新,第三是組織形式創新,第四是渠道創新。李駿陽認為,零售業創新的主要標誌是業態創新的經營模式創新。新零售只是零售業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階段,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跟過去相比是新,但若干年後會有更新的零售業態和經營模式出現,所以,新零售不是一個科學的概念。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王強副教授認為中國未來的消費者潛力非常巨大,這對我國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是是一個很大的支撐。從美國的經驗看,美國的經驗大體上來説是這樣,它的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這兩塊,合起來大約佔有GDP的90%,中國剛剛過50%。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我們國家從50%提到90%,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如果把50%到90%這個鴻溝填平的話,一定會站在世界前列。

  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教授認為,近千年來,世界最繁榮的地區都是在大海的灣區,以海港為依託,圍繞著海岸來發展這些經濟帶。從最早的波斯灣,到地中海灣區,再到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千年來幾乎就是圍繞著這種灣區來不斷地進行産業轉移、貿易中心轉移和經濟繁榮的轉移。今天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和製造大國,中國的灣區經濟正在崛起。目前比較成熟的就是粵港澳灣區。粵港澳灣區從統計學上來看,2015年它的GDP是1.4萬億美元,人口8千萬人,從貿易角度講是全球最大的,是東京灣區的兩倍,是舊金山灣區的三倍,也高於紐約灣區。這種貿易使整個珠江灣區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貿易灣區,綜合起來就是珠三角、香港和澳門,是全球的供應鏈管理中心,全球的物流樞紐中心。但是,粵港澳灣區是全球最大的一個貿易灣區,但這個大不等於強。王先慶教授建議,要緊扣海上絲綢之路,推動整個珠三角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一流貿易港灣。

  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湖南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柳思維教授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海陸並舉,南北呼應,是從東部地區開放為主向中東西地區全方位開放帶動我國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其中,中西部開放更加突出。這為中西部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湖南省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地處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有條件打造成對接“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腹地的産業聚集基地和內陸開放的重要高地。

  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主任鄭勇軍教授建議,在國內培養若干個國際貿易網絡中心城市,杭州應該創造條件打造成網路交易的貿易中心、國際網路貿易的創意創業中心、網上貿易的大數據中心、網路貿易的標準制定研究和網路貿易的糾紛仲裁中心。

  據悉,本次論壇的主辦方上海建橋學院是一所緊密結合上海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生産、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的民辦本科院校。學校座落在美麗的浦東臨港新城,是上海地區佔地面積最大、建築面積最多、校園環境最優美、教育教學設施最齊備、最現代化的民辦高校。多年來,學校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民辦大學的辦學之路,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勇於創新,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學校先後加入全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全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聯盟,辦學規模穩步擴大,辦學品質不斷提升,師資隊伍不斷優化,對外合作發展迅速,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一所全國知名的民辦本科院校。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學校,學校在堅持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現代應用大學的發展空間,其中,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是學校重要的任務。國際商務學科是學校最有基礎,也是最具活力的一個學科。這個學科緊密對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上海“四個中心”建設需求,聚焦“一帶一路”商務特色,努力為培養跨國經營管理、國際貿易投資、國際市場行銷、國際經濟法律、國際商務談判等上海市緊缺人才作出貢獻。為了更好地加快這個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本次論壇上成立了上海建橋學院國際商務學科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由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副理事長、中國生産力學會副會長、鳳凰財經研究院的學術顧問高鐵生任主任委員,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馬龍龍任副主任委員,中國流通三十人論壇專家、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李駿陽教授,百聯集團經濟運營部執行總監史小龍高級經濟師,馬幫生鮮B2B/利魚新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蔡榮鴻,商務部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資訊與技術研究部部長鄭錦榮教授,上海市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朱樺高級經濟師擔任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建橋學院校長潘迎捷教授向各位委員頒發了聘書。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