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媒體報道稱,西安某高校應屆畢業生在求職還不到一個月時就被騙3次:被用人單位提前收取“防違約押金”,被黑仲介騙了錢,甚至被疑似傳銷組織的不明團夥騙到了外地。現實中,還有不少大學生和他一樣,在求職中上當。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99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8%的受訪者表示周圍經歷過求職被騙的大學生多。55.1%的受訪者認為,求職騙局中,承諾“五險一金”不兌現的情況較為常見,65.8%的受訪者認為網上虛假招聘資訊缺乏監管是大學生求職被騙的原因,60.4%的受訪者建議大學生在應聘和簽訂勞動合同前多途徑了解公司背景。
受訪者中,男性佔50.5%,女性佔49.5%。受訪者學歷的分佈情況是:初中及以下(1.4%)、高中/中專(11.6%)、大專/本科(80.6%)、研究生及以上(6.4%)。
55.1%受訪者認為求職騙局中承諾“五險一金”不兌現的情況較為常見
本科應屆畢業生陳曉宇(化名)正忙著參加春季招聘。去年秋招時,她因為缺乏求職經驗多次碰壁。“大多數校招都要在網上填寫資料,當時為了找工作也不管網站是否正規就上傳了不少個人資訊,後來總是接到騷擾電話”。陳曉宇覺得,個人隱私就是這樣洩露出去了。
去年夏天剛畢業的商東奇(化名)則認為自己入了某企業管培生的“坑”。“説好的入職後做産品經理,被全方位培養為管理人才,結果都半年了,基本上哪兒缺人就去哪兒打雜,做行政做文職”。商東奇雖然對現狀很無奈,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先幹下去,“簽了合同不能馬上辭職”。
同樣是去年畢業的裴潁(化名)也對現在的公司十分不滿。“招聘時承諾‘五險一金’,稅後5000元,簽約時就變成了只有‘三險’,稅前5000元”。在裴潁看來,缺少任何一種保險都是失去了一份生活保障,企業這麼做很不“厚道”。她也在準備新找一份工作,有機會就離開現在的公司。
調查顯示,8.3%的受訪者覺得周圍經歷過求職被騙的大學生很多,43.5%的受訪者覺得比較多,35.1%的受訪者覺得不太多,2.7%的人表示沒有,10.4%的受訪者不清楚。
具體來看,受訪者認為承諾“五險一金”不兌現(55.1%)、個人隱私資訊洩露(49.1%)、過了實習期被辭退(48.3%)等三項較為常見。其他還有:實際工作與投遞崗位嚴重不符(47.5%),被迫簽約“賣身契”(41.7%),錄用後拒絕簽訂勞動合同(32.9%),以及招聘企業只為宣傳,不真心招人(26.8%)等。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負責就業指導的老師陸瑤認為,大學生招聘騙局一般分為兩類:一是所謂的第三方機構利用虛假招聘資訊吸引求職者,往往在招聘起初就設法騙取大學生數額不小的求職仲介費,卻無法兌現廣告中宣傳的幫助學生推薦好的就業資源的承諾;二是一些用人單位並無誠意招聘,而是利用大學生求職心切,在招聘過程中設下多重隱形陷阱騙取勞動力和勞動成果,比如以考察求職者為藉口提出長期實習要求,最終卻以各種理由拒絕和推諉之前對求職者的有關戶口、薪酬和崗位等的承諾,此類招聘陷阱不易識破,甚至發現被騙後很難維權。“相對而言,第二類騙局內容形式多樣,給求職大學生造成的時間和精力的損失比較大,甚至會影響到整個求職計劃,導致錯過好的就業機會”。
65.8%受訪者表示網上虛假招聘資訊缺乏監管是大學生求職被騙的原因
“我周圍有的同學會看學校各處角落裏貼的招聘廣告,就一張A4列印紙,只留聯繫人手機號碼,看起來很不正規。”陳曉宇覺得,求職被騙更多是因為學生自己缺乏防騙意識,而4年的大學生活中也並沒有人教授“防騙技能”。
“仲介比較坑人。”商東奇就是因為一個“牽線人”的介紹,才不得不做現在這份辛苦又無聊的工作。“找工作這事兒,最可信的還是知名企業的公開招聘資訊,其他的都要仔細甄別”。
裴潁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習慣在微博、微信公眾號裏找實習資訊。“但很難説都是靠譜的工作,畢竟社交媒體是任何人都能註冊賬戶和發佈資訊的”。裴潁覺得,如果學校和老師能提供更多實習、就業的機會就好了。
關於容易出現求職陷阱的渠道,受訪者列出了以下幾項:街頭小廣告(61.2%)、仲介公司(54.1%)、社交平臺資訊(38.3%)、校園招聘會(37.9%)、平面媒體廣告(29.9%)、熟人介紹(22.1%)和專業招聘網站(19.1%)等。
陸瑤指出,黑仲介、沒有資質的求職平臺和自稱有一定人脈資源的推薦人,通常是最易使大學生求職被騙的。“大學生在求職中被騙,一是求職心切,並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盲目選擇;二是缺乏對自身求職的合理定位,在求職中輕信高薪、好職位、有戶口等的誇大宣傳,卻未及時核實資訊真偽”。
本次調查中,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求職被騙的原因有:網上虛假招聘資訊缺乏監管(65.8%),企業欺騙畢業生的違法成本過低(65.6%),缺乏識別真假的能力(48.8%),校方組織招聘會時缺乏責任意識(40.9%)和大學開設的職業規劃課程缺少防騙指導(31.1%)等。
在求職被騙後,66.1%的受訪者會選擇通過社交媒體曝光維權;56.5%的受訪者選擇報警求助;52.3%的受訪者會向校方反映;12.6%的人選擇忍氣吞聲。
60.4%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在應聘和簽訂勞動合同前應多途徑了解公司背景
“第一次找工作就是到處亂撞,再換工作的時候肯定會多留個心眼兒。”商東奇表示,再有機會去應聘,一定會提前多方面打探好公司的資訊,最好能找到知名企業的職位。
陸瑤建議,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關注就業資訊要由近及遠,首先要重點關注院係和學校所發佈的校招資訊,再通過正規的網路招聘平臺尋找適合自己的職位。“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招聘資訊並未對職位、薪酬和戶口有詳細的説明,需要認真找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溝通了解。一般來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試用考察的時間往往是一週到一個月,如果遭遇實習期延長,可以提前諮詢自己所擔心的問題,並且要有風險意識,慎重決定”。
哪些措施能儘量避免大學生求職被騙?受訪者建議大學生,在應聘和簽訂勞動合同前應多途徑了解公司背景(60.4%),步入社會前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勞動法規和相關政策(55.4%)。
其他建議還有:拒交各種名義的費用(44.7%),不要將重要證件作抵押(38.9%),不輕信許諾到外地上崗(34.8%),簽訂合同時仔細閱讀各項條款,慎重簽約(34.2%),在可靠的平臺上求職,提高保護意識(28.4%),搞清楚職位的具體內容,詢問工作細節(28.3%),以及求職中有吃不準的問題向輔導員及就業辦老師請教(18.2%)。
50.6%的受訪者建議校方舉辦招聘會前要對企業資訊詳細核對,各環節嚴格把關。
陸瑤呼籲,各高校各院係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幫扶,能夠在求職季初期提前給學生們宣講各類就業政策和求職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特別要提醒注意求職陷阱,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被騙影響到了求職進程、造成了就業困難,可以向學校和院係求助,得到就業重點幫扶,爭取把被騙對自身求職的影響減到最低;如果遭遇財産被騙,要在第一時間報警”。陸瑤提醒大學生保留所簽訂的勞動協議或合同,以保證出現勞動糾紛時能夠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實習生 韓雪瑩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王品芝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