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6)》在京發佈

2016年12月26日 14:49:36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6日訊 12月2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智庫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端智庫論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國際産能合作暨第五屆中國工業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發佈了《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

  12月26日,《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6)》在京發佈。

  據了解,此報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主編,集工業經濟研究所全所之力撰寫的連續出版物,已連續出版了21年,是國內發佈最早、影響力最大的分析年度工業形勢的專題報告。

  報告對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進行了解讀。報告指出,對於工業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優化工業資源配置機制,提高工業供給要素品質和創新能力,加速産業轉型升級,將工業資源從低端和過剩産業轉移到高端産業和高附加值環節中,進而提高工業全要素生産率,從供給側入手改善工業的潛在增長率。這個過程的實現,意味著工業增長新舊動力轉換,意味著整個工業生態系統的變革。也就是説,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從供給側的體制機制改革入手,從企業、産業和區域各層面推進,再造一個工業發展的新生態系統。這個新工業生態系統與原有的工業生態系統的關鍵區別是,具有更高的創新能力與全要素生産率,工業增長方式從勞動力和物質要素總量投入驅動主導轉向了知識和技能等創新要素驅動主導,適應我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根本需要。

  報告提出了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報告指出,當前實質推進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推進企業層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當前我國企業素質結構、企業産品結構和企業所有制結構還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問題。在當前和“十三五”時期需要面對的關鍵任務是處置“僵屍企業”、降低實體企業成本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企業創新發展環境;二是推進産業層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産能過剩和積極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雙管齊下”,實現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推進産業結構高級化、價值鏈環節高端化;三是推進區域層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優化區域資源配置體制機制,促進生産要素跨區域的有效流動,化解資源配置在全球和地區間不平衡、不協調的結構性矛盾,提高生産要素空間上的配置效率,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如何化解過剩産能和處置“僵屍企業”是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認為,當前化解過剩産能過程中過度依賴行政性手段,而化解過剩産能的市場機制、化解過剩産能的法律與金融途徑嚴重受阻,兼併重組在化解過剩産能中的作用存在被誇大的傾向,這些不利於積極穩妥去産能。加快化解過剩産能,應重視破産機制(破産清算機制與破産重整機制)的作用,通過破産清算機制能有效清除“僵屍企業”與缺乏社會價值的落後産能,並迫使部分低效率企業接受高效率企業的兼併重組。而處置“僵屍企業”面臨來自企業自身、利益相關方的巨大阻礙,具體表現為“判不準、捨不得、退不出、安頓不好”。應借鑒國外經驗,立足我國特殊情況,應加強調研摸底工作,全面評估和科學界定“僵屍企業”,發揮市場機制清退“僵屍企業”的積極作用,嚴格執行企業退市法律法規,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同時也要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處置路徑。

  工業綠色發展不僅是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更是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選擇和客觀要求。報告指出,儘管在“十二五”時期,中國工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工業污染排放明顯降低,綠色産業已成為當前拉動經濟的新增長點。然而,中國工業綠色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從供給側視角分析,突出表現為:發展模式仍未擺脫要素驅動;能源供給的綠色化尚不能擺脫固有能源體系的束縛;技術創新在工業發展中的貢獻率、高附加值行業在整個工業行業增加值中的佔比均有待提高,中國工業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差距雖逐步縮小,但仍然顯著。在具體推進時,我國應注重強化環境約束,淘汰落後産能,擴大有效市場需求,推進工業污染治理創新驅動,大力發展環境服務業,力爭使工業污染治理成為供給側改革的 “助推器”。

  在區域篇中,報告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區域不平衡特徵,各區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矛盾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因而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必然應正視這一現實,通過差異化的區域推進,提升整體供給體系的品質和效率,推動區域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對目前區域發展特徵的統計分析基礎上,報告指出,在推進區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應遵從實事求是、穩中求進的思路,秉持因地制宜、提高政策和制度的針對性等原則,提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性。同時,提出加強規劃戰略引領、堅持市場主導、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加強經濟運作監測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等對策建議。

  報告評估了國有企業改革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係。報告指出,國有企業是供給側的重要供給主體,也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主體。同時,深化改革國有企業,有助於開放和優化市場環境,從而也有助於激發其他供給側的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為此,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言,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如何發揮好國有企業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帶動作用?首先,對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其改革的重點應該是按照市場競爭要求,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壓縮管理層級,加快去除過剩産能、淘汰落後産能以及加快對分散産能的整合、重組,化解僵屍企業的經營困難,淘汰缺乏市場競爭力、自生能力和虧損嚴重的企業。其次,對壟斷性行業領域的國有企業,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應該是加快開放可競爭性市場,引入更加具有活力的非國有的市場主體,幫助推動改變現有的這些領域的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低效率、弱競爭力等方面的體制機制上的弊病。最後,需要加大國有資本向現代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領域的投資力度,著力提高産品與服務的供給品質,通過創造新供給和滿足新需求,來增強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