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四分之一凈利來自補貼 中國電影僅靠政策難走太遠

2016年09月19日 08:15:44  來源:搜狐財經
字號:    

  四分之一凈利來自補貼 中國電影僅靠政策紅利很難走太遠

  身為“國家隊”的中國電影面臨民營電影公司的衝擊,電影製作和放映都不佔優勢,而在電影發行方面,也多靠政策紅利支援,2015年,其凈利潤的1/4來自各種政府補貼

  8月9日,電影行業的“國家隊”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電影”, 600977. SH)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該公司首次公開發行4.67億股,發行價格為8.92元/股。上市首日,中國電影開盤價為10.70元,首日漲幅43.9%,總市值達240億元。

  上市之後,身為“國家隊”的中國電影如何直面民營電影公司的強烈衝擊,與民營電影公司相比,中國電影有哪些優勢和差距?其盈利能力如何?未來將如何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利益?《投資者報》記者近日與中國電影相關負責人聯繫,沒有得到其合理解釋。

  民企和國家隊資本市場同臺競技

  其實早在2004年,中國電影的母公司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下稱“中影集團”)就有赴港上市的打算,但因主管部門限制外資進入內地媒體和娛樂業,上市就此擱淺。中影集團的目光也轉向內地資本市場。

  此後的2010年年末,中影集團聯合央廣傳媒、江蘇廣電、中國聯通等7家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中國電影,為今後上市做準備。其中中影集團持有公司93%的股份,其餘7家單位均分別持有公司1%的股份。在隨後的2012年,中國電影正式進入了證監會IPO的初審名單。

  在漫長的上市過程中,國內電影市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自2003年起,國家正式啟動文化體制改革,國內的電影公司普遍迎來市場化,大量的社會資本開始全面進軍電影行業的每一個環節,電影行業的民營企業強勢崛起。

  可以説,中國電影爭取上市的這12年,恰巧也是中國電影發展最為輝煌的12年。中國國內電影票房從2005年的20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440億元,增幅超過20倍,在民營電影公司的強烈衝擊下,具有“國家隊”背景的中國電影優勢不再那麼明顯。

  更為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電影還未打算上市之前,國內的民營電影公司就已掀起了登陸A股市場的浪潮。2009年,華誼兄弟成為“國內電影第一股”,隨後,華策影視、光線傳媒、萬達院線、唐德影視等一批“實力派”民營電影公司也紛紛進駐資本市場。

  核心優勢多是依靠政策紅利

  在目前國內高速發展的電影市場中,面對民營企業的不斷衝擊,中國電影未來的盈利能力飽受質疑。

  電影行業的産業鏈佈局基本上可以分為製作、發行以及放映三大環節。從中國電影的收入分類情況來看,其優勢則在於三大環節均有所涉及。據中國電影數據顯示,2014至2015年,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94億元和8.68億元,而同期,華誼兄弟凈利潤為8.97億元和9.76億元。從中國電影2013-2015年收入情況可以看到,電影發行和電影放映的收入比重較高,2015年度分別達到了54%和26%,而影視製作的收入比重則較輕。因此,中國電影是重發行放映、輕製作服務的營業模式。

  電影放映方面,佔2015年收入的26%左右。截至2015年年末,中國電影共擁有3條控股院線、4條參股院線、99家控股影院和13家參股影院。而在這方面行業領先的萬達影院,據其年報數據,截至2015年年末,萬達院線共擁有影院292家,其中,僅在2015年萬達院線就在國內新開業影院43家,通過並購增加影院15家,萬達院線的票房、觀影人次、市場份額已連續7年位居國內首位。

  但就在發行領域,中國電影多依靠的是政策紅利。其主要優勢在於獨有的“一家進口、兩家發行”的影片管理政策,但是卻沒有製作電影的核心競爭力,僅靠政策扶持重要環節,翻看其財務數據可知,凈利潤的1/4都來自於獨享的政策紅利。

  公司近三年共主導或參與發行790部國産影片和223部進口影片,市場份額達58.27%。其中,國産電影實現票房約327.42億元,佔同期全國國産影片票房總額的58.41%。不過,在國産片方面中國電影多數採取的是聯合發行、代理髮行、協助發行模式。聯合發行電影包括《捉妖記》、《港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多部電影。但是並無擔任主發行商的影片的情況。

  換言之,中國電影的多數影片都是“參與發行”。雖然發行環節參與電影票房的分成比例在47%左右,但是在分成完畢之後還要將資金按一定比例再將資金分配至發行方。而像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多數的影視劇公司是在製作環節。

  此外,公司最大的優勢在於進口影片發行。由於中國電影和華夏公司是國內兩家擁有進口影片發行權的公司之一,因此,如果有進口片進入中國,中國電影勢必會參與發行。近三年,中國電影共主導或參與發行進口影片223部,實現票房228.92億元,佔同期全國進口影片票房總額的58%。而且進口影片為公司帶來的毛利率佔比也是相當可觀。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來自進口影片的發行收入佔比分別為36%、46%和43%,毛利率佔比分別為23%、33%和37%。

  由此看來,中國電影的核心優勢多是依靠政策紅利。據數據顯示,中國電影依據國家相關政策享受了財政撥款、政策貼息和稅收返還等財政補助,近三年剔除所得稅後的政府補助佔當年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9.9%、19.9%和24.2%,政策補貼逐年遞增。

  但是,隨著民營電影公司的壯大,如果未來國家退出市場競爭,中國電影業的政策紅利有消退的趨勢,那麼,中國電影凈利潤重要來源將喪失,其業績將會産生很大波動。

  不過,有業內專家認為,“一方面,電影行業屬於市場領域的競爭性行業,具有明顯的市場屬性;而另一方面,電影行業又關係到國家的文化建設和社會責任,這一部分是不能具有競爭性的。因此在中國文化産業的大環境下,電影行業是一個非典型性的競爭性行業。”

  紅利漸失需未雨綢繆

  從目前來看,中國電影或許依然可以獨享政策紅利,但談及未來,中國電影也意識到了可能存在的危機。其曾在《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招股意向書》中提到,“未來國家影視行業的監管政策可能在某些領域逐步放寬或者發生變化,如中國電影不能夠採取有效措施應對相關産業政策的變化,將對公司的競爭優勢及盈利能力構成負面影響。”

  雖然,中國電影所獲得的政策紅利依然遠遠高於民營企業,但是目前來看,政策對它的扶持力度也不如前幾年那般優厚了。國家在整個“十二五”期間對電影行業的補貼力度很大,但近一兩年扶持力度有所放緩。在未來,國家財政對於文化産業的直接補貼總體上不會出現大幅增加,補貼的方式也會更強調杠桿作用、要看績效,只有好的影視作品才能獲得更多的財政補貼。

  也許是為了規避這一風險,以保在政策紅利之後留有後路,中國電影瞄向了投資市場。IPO階段,據其公告顯示,募集資金將超過40億元,其中約12億元將用於影視劇業務營運,7億元將用於投資數字影院,14億元將用於推廣應用數字放映。不過,中國電影所特有的國企化管理架構是否也能像民營電影公司那樣運作仍然有待觀察。

  此外,中國電影還有很大一部分職能是引領輿論的公益屬性,這也讓其在逐利的資本市場中略顯尷尬,未免有與時代脫節的趨勢,市場也難以擴大。中影集團在中國電影歷史上雖然有它的獨特地位,但由於時代的變化及其自身的原因,中影集團並沒有積累出比較好的內容創意資源。時代的跨越度太大是個問題,上個世紀的審美和當下的審美是完全不一樣的,且公益屬性在資本市場上對社會資本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很多投資者也表示了擔憂。

  業內人士認為,“資本是逐利的,從這方面來看中國電影不能算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此外,我國對公益性事業的突出強調,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中國電影作為上市公司在盈利方面的主觀能動性,這會讓市場上的非公資本有些擔憂。這也算是中國電影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悖論。一方面享有國有文化企業的待遇優勢,但同時也造成了它與市場始終有一定的距離,且難以逾越。”

  截至9月14日,中國電影市盈率約45倍,股價為29.17元,開盤第一天最高價為12.84元,總市值544億元。華誼兄弟市盈率為57倍,目前股價為12.4元,總市值約為345億元。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