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風險加大和融資渠道的放寬,信托業在剛剛過去的上半年經歷了發行量和融資規模雙雙下降的局面。機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集合類信托產品成立數量同比大降超五成,融資規模下降約10.8%。
用益信托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集合類信托產品成立數量由去年同期的7077只銳減至3206只,同比大降54.7%;在規模上,集合信托上半年成立了7766.9億元,與去年同期的8710億元相比,降低了約10.8%。
據了解,按照信托資金投向分析,金融類產品成立規模驟降是造成集合信托上半年融資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金融類信托產品成立數量為943只,成立規模為1806.3億元,在發行只數和規模上,相較去年分別下降78.7%和55.7%。從數據上看,去年上半年金融類信托募集規模佔集合信托募集規模的比重為46.8%,今年同期則驟降至23.3%。
一位信托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去年下半年股市持續震蕩,傘形信托遭清理等因素的影響,金融類信托產品融資規模逐漸走低,特別是證券投資信托驟降是必然結果。
事實上,這一趨勢在一季度就有所體現。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信托資產投向依次為:工商企業佔比23.74%,金融機構佔比18.49%,證券投資佔比18.13%,基礎產業佔比18.02%,房地產佔比8.71%,其他佔比12.91%。相較于2015年四季度,工商企業佔比上升1.23個百分點,證券投資下降2.22個百分點。
2015年,信托業經歷了資本市場大幅波動,資產端和資金端供求的快速切換,行業增長動力不足。從平均收益率來看,上周成立的信托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71%,較此前一周下降0.42個百分點。業內人士指出,伴隨著產品期限的縮短,產品流動性加快,平均收益不增反降,反映出在弱經濟周期資產荒的背景下,信托的融資成本相對較高,信托相對于其他資管機構沒有更多的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表示,長期以來,“低風險、高收益”有悖規律的產品定位一直成為信托業難以化解的“痛”。當前,受債券發行條件放寬等多重因素影響,信托產品將調低預期收益率,回歸供需規律常態。
針對轉型期信托行業新業務和傳統業務的配比問題,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少欽在近日召開的2016中國信托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三年之內新業務還無法達到支柱作用,因此還是要抓好傳統業務,“兩條腿走路”。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