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認為,可以選擇CFETS升值來分擔中間價的貶值壓力
《證券日報》記者從外匯交易中心獲悉,7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6594,較上一個交易日下跌122個基點,逼近6.66關口,刷新2010年12月份以來最低水準。
民生證券研究院專題及海外研究負責人張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下半年人民幣匯率面臨一定貶值壓力,短期不可掉以輕心,但也不必過度恐慌,本輪貶值壓力可控性強于2015年8月份及2016年年初的那兩次。
張瑜表示,從5月中旬的主動調整和壓力測試可以看出,央行有備而來,應對更為主動與週全。並且,此次貶值並未伴隨中微觀的結售匯數據、貶值預期等基本面的惡化。結售匯並未惡化,結匯穩步上升,結售匯差額縮窄,表明私人部門持匯待漲情緒大幅緩解;出口結匯率上升、進口付匯率下降,並未發生明顯背離;離在岸差額基本穩定,上升幅度明顯低於前兩撥高峰。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明顯增大,從年初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下跌1658個基點,貶值幅度達2.55%,但一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基本保持穩定。進入6月份,英脫歐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擾動著全球外匯市場,最終美元受到追捧,包括人民幣匯率在內的非美貨幣短期承壓,但業內普遍認為,人民幣匯率貶值幅度仍然可控。
5月6日,央行《2016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對當前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進行了專門闡述,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
對此,張瑜認為,目前已形成CFETS+中間價的兩條腿走路邏輯,可以選擇CFETS升值來分擔中間價的貶值壓力,整體人民幣匯率韌性更強,抗壓性更好。
“長期來看,綜合考量‘國內經濟高增速+進出口貿易大順差+中美利差尚為正’,人民幣並沒有長期貶值的基礎,沒有必要過度悲觀,要平常心看待人民幣短期更為市場化的波動,這是匯率形成機制更為市場化的表現。”張瑜認為。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