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分析

西電東送一頭熱一頭冷 棄水棄風棄光量超三峽發電量

2017年06月22日 09:12: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需求側池子已滿 供給側閘門敞開

  地方間壁壘突出 清潔能源“東送”受阻

  2016年“棄水、棄風、棄光”已超同年三峽發電量

  作為全國最大的清潔水電基地,四川省去年調峰“棄水”高達142億千瓦時。這些電量如果投入使用,本可節省標準煤400多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100余萬噸,並降低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但因為“有電沒有路,有路沒人要”,只能白白浪費掉。這只是當前我國電力行業所處困境的“冰山一角”。統計顯示,2016年全國清潔能源“棄水”“棄風”“棄光”已超過同年三峽電站的發電量;同時,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也跌至1964年以來的歷史新低。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電力供應正步入持續寬鬆的新階段,一些地方間壁壘重重、各能源品種相互“踩踏”利用率降低等問題凸顯。電力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進一步發力。

  水電基地深陷“棄水”之困

  從“十二五”起四川的水電産能集中投産,增速遠超本地用電需求的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水電外送能力不足,加上中東部地區接納外來水電意願減弱,令四川的“棄水”矛盾日趨嚴峻,2012年起四川已連續五年“棄水”。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因雅礱江而得名。2014年10月,在雅江縣城約40公里外,總投資達664億元的兩河口水電站正式開工,拉開了雅礱江中游開發的序幕。去年11月,兩河口電站開始大壩心墻填築,標誌著電站全面進入主體施工階段。

  雅礱江是我國第三大水電基地,幹流規劃總裝機容量約30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500億千瓦時。目前,雅礱江下游河段的五級電站已全部投産,中游有兩河口與楊房溝兩座水電站在建,均預計于2021年實現首臺機組投産發電。然而,與中游電站相匹配的外送通道仍未最終敲定,導致電網項目和電源建設出現脫節。

  記者從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了解到,國網公司已為雅礱江中游水電項目規劃了一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以下簡稱為“雅中直流”),擬直接送電至某中部省份。

  然而,落點省份就“雅中直流”專門行文國家能源局,表示不願意接納。截至《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稿前,兩省間的協調工作仍在進行。按照這類項目至少三年的建設週期來看,時間已相當緊迫。

  “‘雅中直流’對緩解‘十三五’四川水電‘棄水’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劉洋向記者分析,“十三五”內四川僅獲批一條水電外送通道,即今年7月將投運的川渝電網第三通道,可新增最大200萬千瓦的外送能力,但全省正在建設、計劃“十三五”內投産的水電裝機有近1300萬千瓦。如果“雅中直流”不能順利實施,未來幾年水電外送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到2020年大約會有500億千瓦時電量富餘,既無法本地消納也無法外送。

  屆時,四川的風、光、水等清潔能源總裝機,減去四川最高用電負荷和最大外送能力,還多出約2400萬千瓦産能。“三峽電站的總裝機才2240萬千瓦。”劉洋説。

  “西電東送”一頭熱一頭冷

  專家認為,水電作為清潔能源理應通過“西電東送”,放到全國範圍來優化配置。然而,“西電東送”省際協調的難度越來越大,在電力供給已經趨於寬鬆的情況下,一些中東部省份發展火電的熱情卻不減。

  水電是我國僅次於煤電的第二大主力電源,也是目前開發規模最大、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強的清潔能源。但我國的水力資源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尤其是四川、雲南、西藏等西南省份。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瀾滄江等西南主要河流的技術可開發容量佔到了全國的“半壁江山”。

  “西部的經濟發展水準決定了本地負荷水準有限,如此集中的水電裝機不可能完全就地消納。”四川省能源協會秘書長、四川大學教授馬光文認為。然而,近年來不少四川電力企業都感覺到,“西電東送”省際協調的難度越來越大。“‘西電東送’的口號喊得不是那麼響亮了。”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説。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這主要是由於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後,電力需求增速也隨之放緩。“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力供應由總體平衡、局部偏緊的狀態逐步轉向相對寬鬆、局部過剩,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6.27%。東部地區的本地裝機仍在發展,留給外來水電的消納空間自然就減少了。特別是2016年1月全國火電調價後,導致部分上網電價偏高、季節性特徵明顯的水電更加缺少優勢。

  一些中東部省份發展火電的熱情不減,2014年國家下放火電站核準權至省一級,更是掀起了一些地方批建火電的高潮。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2015年和2016年全國新增的火電裝機總量達1.25億千瓦。

  “需求側的池子已滿,供給側的閘門卻還開著。”馬光文認為,一些地方熱衷於建設火電項目,是因其産業鏈長,涉及煤炭、交通運輸等上下游許多行業,對增加當地的GDP、稅收和就業都將發揮巨大作用。但火電的無序發展不僅會擠佔清潔能源的空間,也進一步加劇供需失衡,形成“多敗俱傷”的局面。

  據統計,去年全國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僅4165小時,為1964年以來的新低。在2016年底舉行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專門指出高度重視煤電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大調控力度,“該減速的減速,該剎車的必須剎車”。

  電力供需新階段呼喚供給側改革

  “電力市場的供需格局已發生根本改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高世憲分析,隨著産業結構調整加快,高耗能行業在經濟中的佔比在下降,同時電力消費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服務業用電、居民家庭用電等快速增長。

  自去年5月12日上線以來,四川電力交易中心已運作一年有餘。作為地方電力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四川電力交易中心利用市場機制,在外送通道受限的情況下充分挖掘潛力。今年,交易中心已落實外送電計劃330億千瓦時,同比凈增約70億千瓦時,增幅達到24.8%。

  然而在四川電力交易中心一位負責人看來,這份成績雖然光鮮,但背後全是水電企業的“辛酸淚”。“為了生存,企業不得不把電‘賤賣’,甚至為了一點增量爭得頭破血流。”他説。

  去年,四川電網調峰“棄水”電量高達142億千瓦時,按照0.30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粗略估算,意味著發電企業直接損失的發電收入達40億元左右。同時,由於執行直購電、留存電量和富餘電量等政策,平均上網結算電價只達到批復電價的76%,令部分企業經營“雪上加霜”。

  這樣的困境並非只發生在四川。中電聯近期披露,去年全國清潔能源“棄水”“棄風”“棄光”共計近1100億千瓦時,超過同年三峽電站發電量約170億千瓦時。

  《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預測,“十三五”內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長3.6%至4.8%,表明我國電力供應將進入持續寬鬆的新階段。這樣的局面在近30年中並不多見。隨著電力供給寬鬆常態化但環境資源約束不斷加強,電力行業的首要任務應從保供應向增效益轉變。

  據國家能源局有關人士介紹,我國承諾2020年、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分別達到15%和20%左右,因此《規劃》將“優先佈局清潔能源”的原則貫穿始終,在電力電量平衡的時候首先平衡水電、風電、光伏和核電,差額部分再用氣電、煤電進行補充,表明火電要繼續為非化石能源發展騰出空間。

  其次,電源佈局也將進一步優化,突出開發與市場消納相統一。例如,《規劃》提出“三北”地區與“棄水”嚴重地區的風電建設節奏將放緩,而消納能力較強或負荷中心區的風電開發力度將加強,力爭中東部及南方區域風電佔“十三五”全國新增規模的一半。

  同時,在跨區配置上,“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西電東送”輸電能力1.3億千瓦,幾乎在“十二五”末的規模上增加了一倍;輸電通道建設過程中將重點考慮資源富集地區的送出與受端的電源結構和調峰能力,合理確定受電比重和受電結構。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