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試採滿月,可燃冰這種過去“可望而不可及”的非常規能源被逐漸揭開神秘面紗。記者日前登上“藍鯨1號”海上鑽井平臺,探秘這種“另類天然氣”的勘探開發。
在距離珠海320公里的神狐海域,100多米高的平臺被蔚藍的大海環抱。平臺右側轟鳴的水流中,可燃冰試採點燃的橘紅色火焰正在熊熊燃燒。這個看似普通的海上油氣開採平臺是全球首座第七代雙井架、半潛式鑽井平臺,其上可燃冰的開採過程藏著中國六大技術體系、二十項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
記者從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平臺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自2017年5月10日點火測試以來,至6月10日14時52分,平臺已連續産氣31天,總産氣量達到21萬立方米,平均日産6800立方米。
我國成功試採可燃冰 領跑世界
之前,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曾宣佈,我國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産氣的國家。
黨中央、國務院還為此發來賀電,給出高度評價:中國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可燃冰到底長啥樣?為何“冰”可以燃燒?開採成功,是否意味著它可以替代煤炭和石油,改變我國的能源結構呢?
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在全球分佈非常廣,資源量大,所以世界各國都在關注這方面的研究和試開採工作,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都在科研攻關,國際競爭非常激烈。
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採,但效果不理想。
日本于2013年在其南海海槽進行了海上試採,但因出砂等技術問題失敗。2017年4月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採,第一口試採井累計産氣3.5萬立方米,之後於5月15日再次因出砂問題中止産氣。
韓國、印度、印尼等國家也制定了可燃冰試採計劃。
與日本試採的可燃冰礦相比,我國海域主要屬於泥質粉砂型儲層,這也是佔全球90%以上比例的儲藏類型。砂細導致滲透率更差,施工難度更大。
那我國在可燃冰開採上有何獨門秘笈,為何能夠成功領跑世界呢?
試採可燃冰,我國使用的防砂技術、儲層改造技術、鑽完井技術、勘查技術等走在世界前沿的技術,均來自於自主創新。
我國的突破,對於全世界而言具有可參考和借鑒的價值。而且它將可能會是繼美國引領“頁巖氣革命”之後的、由我國引領的新一輪“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據介紹,目前試採井産氣過程平穩,井底狀況良好,獲得各項測試數據264萬組,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原標題: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滿月 現在怎麼樣了?)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