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産業分析

培育新經濟新就業

2016年10月24日 16:02:52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中國面臨發展階段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挑戰,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已經連續幾年放緩,2015年GDP增速下降到6.9%,全員勞動生産率增速下降到6.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幅下降到6.6%,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幅下降到7.5%。結構轉型尚未完成,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和特定群體的失業率達到警戒水準,城鄉居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也存在不確定性。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不能低於5.8%,在當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實現這一目標任務並非輕而易舉之事。

  《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正當其時,立足於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研判,抓住城鄉居民增收乏力的主要矛盾,基本原則體現共用發展、就業優先的重要理念,基本思路和導向符合經濟發展規律,關鍵目標群體重點突出且有代表性,主要政策的針對性強,《意見》的全面落實將能夠有力地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收,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順利實現。

  激活收入增長的內生動力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居民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就是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的結果。尤其對於尚處在發展中階段的中國,保增收就是保就業、保增長,這一客觀事實短期內並不能根本改變,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的根本途徑仍然是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意見》明確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基本思路,即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加速成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從而確保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主要政策著力點在於不斷激發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將收入提高建立在經濟發展品質效益提升、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增長與居民增收互促共進。這一思路符合經濟發展、就業創造與收入增長之間內在的經濟邏輯,《意見》具有較強的理論支撐。

  依託新經濟、新就業創造收入增長點。《意見》突出新經濟、新産業、新業態在創造新就業、挖掘增收新渠道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中,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大力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探索農業新型業態,鼓勵農民共用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在困難群體激勵計劃中也提出引導和支援貧困青年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增收致富。在小微創業者激勵計劃中,支援建設一批“雙創”示範基地,鼓勵龍頭企業與小微企業創業者探索分享創業成果新模式,支援有實力的企業承擔技術服務、資訊服務等公共平臺功能。

  強化就業激勵實現增收可持續。靈活有效的勞動力市場是實現居民收入增長的持久動力,政府公共政策要保障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但政策兜底並不是簡單的養起來。《意見》始終堅持就業優先原則,強調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與安全性之間的協調,擴大勞動力市場的包容性,各項激勵計劃和政策措施要求能夠激發全體勞動者的就業積極性,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付出實現收入的可持續增長。例如,困難群體激勵計劃中,建立低保與就業聯動機制,對實現就業的人員核算家庭收入時可以扣減必要的就業成本,同時對於拒絕接受合適工作的人員減發或停發低保金。技能人才激勵計劃中,通過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政策,培養高水準大國工匠隊伍,探索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帶動産業工人增技能、增收入。

  通過深化改革釋放增收紅利。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降成本、提效益、增收入的重要途徑。《意見》將深化改革貫穿于其中,通過推進簡政放權、體制機制創新,配套財政稅收改革,全面釋放改革的增收紅利。《意見》明確提出有效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等勞動用工成本和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成本,降低成本就是提高收入的最有效辦法之一。在拓展新型職業農民增收渠道方面,大力支援返鄉創業,推進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試點,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農業農村形成的經營性資産股權量化到戶。在科研人員激勵計劃中,賦予科研單位和人員自主權,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全面取消勞務費比例限制,完善間接費用管理。通過改革激發創業動力和經營活力,明確提出要降低創業成本,優化審批流程,對創業失敗人員及時提供各種就業服務,加快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家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特別強調要減少對企業點對點的直接資助,增加普惠制政策,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打破關鍵群體的增收瓶頸

  不同群體的人力資本水準差異較大,就業方式和收入來源結構不盡相同,收入增長的關鍵問題必然有所差別,激勵方式和政策著力點也需要差別對待。《意見》充分考慮到群體間的巨大差異,一改以往傳統收入分配政策慣用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政策框架,確定以群體為對象、分群體施策的政策路徑,分別提出了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基層幹部隊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七大激勵計劃,較大程度上提高了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意見》立足於七大群體的基本特徵,準確地把握不同群體收入增長面臨的主要矛盾和障礙,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和措施。有些群體面臨的增收困境是技能不足問題,尤其是難以適應全球化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技能需求,有些群體自身屬於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但面臨體制機制約束,難以發揮其潛在的生産率,有些群體具備良好的創新潛力,但受制于市場經營環境不健全。《意見》充分遵循“對症下藥”的原則,針對每個群體找準政策切入點,如技能工人關鍵要實現技高者多得,新型職業農民關鍵是推進職業化、資本化和組織化,小微創業者關鍵是降低創業成本,科研人員關鍵是實現工資收入、項目收入、成果獎勵一體化激勵,企業家關鍵是解決産權保護法治化,基層幹部隊伍關鍵是完善基本工資制度,困難群體關鍵是提升人力資本。通過“量身定做”的七大群體激勵計劃,能夠有效地突破關鍵群體的增收瓶頸,在充分發揮他們帶動能力和引領能力基礎上,實現全體居民收入增長。

  加強居民增收的支撐體系

  居民收入增長本質上歸因于全體勞動者的投入和市場經濟發展,但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居民增收離不開有效的政策和有為的政府,各級政府部門也需要尋找合理有效的政策工具和工作抓手,以確保激勵計劃能夠順利落實。《意見》特別重視政策路徑和激勵計劃能夠落地,以各級政府為主體,明確提出了六大支撐行動,制定綜合配套政策,全面加強城鄉居民增收的服務支撐、能力支撐和技術支撐。

  《意見》面向七大群體和全體城鄉居民,建立健全保障全面、重點突出、目標兼顧的支撐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行動計劃停留在文件上的局面。六大支撐行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基礎支撐,即通過促進就業從根本上解決收入之源,能力支撐主要是通過強化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人力資本,托底支撐主要是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安全網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源泉支撐主要是通過增加居民財産性收入,合理平衡勞動和資本的分配關係,環境支撐主要是通過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技術支撐主要是通過完善收入統計監測系統為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提供依據。六個支撐行動較好地解決了政策、制度、技術問題,建立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強有力保障體系。

  作者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葛新燕]

相關內容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