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木偶戲班大多只有4—5人,甚至更少,有時鼓、鑼、琴等樂器都由一人完成。. 林斯乾 攝
圖為小小戲臺吸引了不少小觀眾。 林斯乾 攝
中新網上杭7月27日電 (林斯乾)27日,木偶文化藝術節在客家木偶發源地福建省上杭縣白砂鎮大金村舉辦,來自閩西的木偶藝術研究專家、木偶藝術愛好者、各木偶藝術團參加了活動。活動通過木偶巡遊、木偶戲班擂臺展演、田西元帥信俗保護傳承座談會等,向人們展示了獨具藝術魅力的客家木偶文化,並率先發起旨在拯救客家木偶戲文化的倡議——《拯救客家木偶戲文化宣言》(簡稱《大金宣言》),呼籲全社會共同傳承、拯救木偶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
上杭白砂拯救木偶藝術的《大金宣言》呼籲人們在四個方面拯救木偶藝術。一是做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申報工作。呼籲高度重視客家木偶戲申報國家級非遺工作,促進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凝聚力量,將客家木偶戲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範疇。二是扶持民間木偶戲發展。為保證木偶戲藝術能夠在客家鄉村持續生存,請求社會各方關注、呼籲民間木偶戲團體命運,通過資金扶持、組織培訓、增加演出機會等方式,促進民間木偶戲團體的健康發展。三是建立客家木偶戲生態文化圈。白砂鎮作為客家木偶戲發源地,亟需建立客家木偶戲生態文化圈。通過保護客家木偶戲這一活態文化,以木偶製作、演出為基點,保持藝術與人民、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繫,精心發展客家木偶文化産業。四是加強木偶戲文化交流與合作。為使客家木偶戲打破封閉狀態,呼籲社會各界想方設法促進客家木偶戲走出家門、國門,參與交流、展示自己、使這一古老而充滿魅力的客家藝術得到新的傳承發展。
據了解,客家木偶自明初由浙江傳入閩西上杭白砂大金村,由此逐漸向外流傳至閩西各地,並隨著客家民係的壯大而傳播至閩南、廣東、海南、江西及臺灣等地,迄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五百多年來,客家木偶戲由民間藝人口口相授,代代相傳,根植于廣大客家山區,成為客家人記憶中抹不去的鄉愁。在木偶戲興盛時期,客家地區紛紛成立木偶戲班,走南闖北,形成了一個以客家祖地上杭為中心的客家木偶戲發展圈。
據統計,清末民初僅龍岩市所屬七個縣市區就有148個戲班,其中上杭86個,而白砂有45個佔了全縣一半多。上杭白砂鎮大金村的“田公堂”是閩西目前發現的唯一供奉木偶戲神的廟宇,當地和周邊木偶藝人自發組織的紀念傀儡戲神“田西元帥”的“田公會”在此召開,逐漸形成了以白砂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的閩西傀儡(木偶)社群,大金村也成為客家木偶的發源地。
然而,受到“文革”時期影響和現代藝術多元化的衝擊,客家地區的木偶藝術面臨日漸式微的困境,甚至面臨隨時失傳的境地。雖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杭縣開展木偶戲整理與研究工作,挖掘出1000多部木偶戲本,但是木偶戲班逐年減少,目前在上杭保存下來的木偶戲班(團)不及十個,這些戲班為木偶藝術的傳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98年,在客家木偶發源地白砂大金村,重新修復了“田公堂”,每年舉行田公會和木偶戲展演。2002年,上杭縣成立客家木偶文化藝術研究會,並全面恢復“田公會”的祭祀和傀儡戲班社的調演,古老的傀儡戲劇行會傳統得以保存。2011年,上杭“田西元帥信俗”被福建省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2015年,上杭縣成立木偶藝術傳習中心,進一步加大木偶文化的保護、傳承力度,以拯救瀕臨失傳的客家木偶藝術。(完)
[責任編輯: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