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鄉村的花布店 陳曉星攝
清明時節,雨後的花蓮瑞穗鄉一處民宿旁,檳榔樹筆直挺立,三角梅香氣四溢;屋檐下,七八歲光景的小女孩蕩起鞦韆;庭院裏,主人家楊淑惠為遊客導覽。
淑惠是這一家庭旅館的“新人”。在臺北工作20餘年,她日益感到家鄉是寶地,去年回到瑞穗這個偏遠的山村,“守護這裡的景、傳播這裡的美”。
地處臺灣東海岸的花蓮,面積約佔全島1/8,但發展機會少,一些年輕人外出逐夢,當地人口只佔臺灣總人口約1/80。尤其瑞穗這樣的偏鄉,更可謂人煙稀少。
許多人家將住房改造成旅館。目前花蓮縣有民宿1200多家,競爭甚為激烈。“家裏要經營一些農業,才能度過蕭條的旅遊淡季。”楊淑惠説,“檳榔、文旦(柚子)、甘蔗、梅子,都是我們的生計。”
大自然賦予此間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物種,但勞力的缺乏,成為重要制約。“農活比較辛苦,偏鄉又面臨老齡化,需要更多青年勞力。”楊淑惠説。
在她眼中,儘管教育、醫療等遠落後於大城市,但偏鄉也有優勢:環境好,有大量的自然資源;人文地景豐富,是教育下一代的鮮活教材;甚至人力缺少,也為有志者提供了發揮專才的舞臺。
花蓮縣政府觀光處代理處長彭偉族介紹,花蓮近年規劃了以自然生態、文化遺址為主體的發展藍圖,伴隨觀光、餐飲、服務等行業復蘇,有些年輕人留了下來,有在外的青年返鄉承接父輩的事業,還有外地青年前來創業。
楊淑惠家是其中一例。大妹淑珍2002年從臺南一所大學畢業,直接返鄉幫父母經營民宿;在臺北工作多年的小妹淑玲,3年前也返回家鄉。
去年,淑珍考上臺灣觀光學院觀光餐旅研究所,還加入花蓮休閒旅遊協會,她説,期望將民宿的實務和觀光産業的理論結合;有資訊專業背景的淑惠,正研究雲端應用。
天時、地利,還需人和。楊淑惠説,偏鄉發展,要有遊客捧場。
這裡風景奇美,但公共交通不普及,遊客還比較少。她説:“希望遊客能欣賞、理解、尊重、包容我們,為留在偏鄉奮鬥的人加油、打氣。”
花蓮縣正致力於將民宿、餐飲、琢玉、泡泉、划船、賞鯨等多種體驗結合,賦予遊客更多選擇,促進産業“抱團”發展。
在此過程中,偏鄉的少數民族也在探索發展之道。瑞穗鄉舞鶴茶園小有名氣的“咖啡公主”陳韻庭,為遊人提供了採茶和摘咖啡豆的體驗;相距不遠的光復鄉,拉藍·吾那克在馬太鞍濕地建起“拉藍的家”,呈現“巴拉告”捕魚方式、“石頭火鍋”等阿美人傳統生活方式……
好山好水帶來的好收成,常成為農戶“甜蜜的負擔”。瑞穗農會推廣股長何禮汕説,這裡每年産出的文旦,平均可供給臺灣民眾每人兩個以上。“但臺灣水果種類多,民眾消費文旦有限,希望島外的買主也能前來採購”。
在偏鄉,淳樸的居民以勤勞開創未來。青年、遊客和買主越來越多,是此間最熱切的盼望。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