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到臺北,從美國到歐洲,從島內到島外……百餘名各行各業代表人士兩日來重聚高雄左營,談起父兄和自己一代的眷村記憶,喚醒臺灣人的家園眷戀。
無論是公司高管還是學界翹楚,無論是科技精英還是文化名人,在左營這個臺灣最大眷村所在地,“眷村子弟”這個共同身份讓不少老同學、老鄰居時隔四五十年後首次重逢,彼此回憶起那個大時代所刻畫的“竹籬笆”往事。
60多年前,100多萬名國民黨官兵及眷屬跟隨敗退臺灣的國民黨,跨過大江大海,從大陸各地移居臺灣,在營區附近形成俗稱“眷村”的聚居地,對臺灣社會發展留下極大影響。
“如果不談家國,就算不上眷村子弟。”臺灣蔚藍管理集團及星耶公司負責人雷倩在“眷村子弟回娘家”活動上説,父兄一輩為國家犧牲很多,也讓眷村子弟可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雷倩自小在高雄眷村長大,父親曾在軍中服役。為了參加“眷村子弟回娘家”活動,正在籌拍電影《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的她與兄長陪同90多歲高齡的媽媽一起重返左營,找回當時的時代記憶。
在雷倩的印象中,那個年代物質匱乏,精神卻很豐富;社會飄搖,眷村子弟卻很堅定。“如果真的在乎眷村,請大聲説出我們的故事。”説到動情處,她忍不住潸然落淚,也讓在場人士不勝唏噓。
多年來,從臺灣各地眷村走出了不少臺灣名人。除了活躍在政經領域的不少知名人物外,像鄧麗君、李安、侯孝賢、林青霞、蔡琴、張艾嘉、王祖賢、任賢齊等文藝界人士也出身眷村。
由於眷村人口來自大陸各個省份,不同的口音、飲食、地域文化等在竹籬笆內交融互鑒,形成獨有的“眷村文化”。
隨著社會變遷,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不少代表眷村的“竹籬笆大雜院”開始凋零,逐漸被水泥叢林與公寓大樓所取代。一些居住在眷村的退伍老兵更是少小離家,無家無業,孑然一身,晚景淒涼。
儘管時過境遷,大多數“回娘家”的眷村子弟仍清楚記得當年自家的門牌號。重回左營,讓他們懷念起當初“守望相助、相互照顧”的眷村文化,並唱起《願嫁漢家郎》《夜歸人》《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懷舊歌曲。
雅虎亞太區資深副總裁鄒開蓮曾在廣告、唱片、電臺、電視臺等領域工作過,她這次也和哥哥姐姐“全家一起回娘家”。談起左營和眷村,鄒開蓮表示,多年來一直認為自己是四川人,但現在很多眷村故事並沒有被人了解,眷村實在是太獨特了,“不只是大江南北的飲食而已”。
和昇瑞光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汝京一樣,很多從眷村走出的子弟在外面都創下自己一片天地。在談到眷村文化時,在半導體界地位舉足輕重的張汝京説,眷村的文化一定要傳承。他夢想著在上海“複製”眷村文化,“不能讓它只留在記憶裏”。
高雄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怡表示,協會將會持續籌辦經常性活動,並將與文創及觀光産業結合,讓左營園區成為高雄市新興景點,也讓眷村文化擁有恒久保存的價值。(記者陳思武 李寒芳)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