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斷推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創意産品,憑藉商業創意讓文物有了新的生命力。據不完全統計,臺北故宮近些年推出了“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等2400多種文化創意産品,僅2013年的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台幣,這一數字直逼10億元新台幣的門票收入。文化創意産品已成為臺北故宮重要收入來源,其多元化發展思路值得大陸的博物館學習借鑒。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也高高在上,只注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化創意産品開發,一度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早期臺北故宮的文創産品比較簡單,基本都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但在2000年以後,他們開始強調對文物價值進行開發和利用,文創産業逐漸起步。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化創意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已名列前茅。
在開發文化創意産品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的觀念,對所有博物館從業者都很有啟發。馮明珠認為,博物館不能遠離觀眾,要做到與人親近,要靠能與人們親近的活動連接,而衍生品正是博物館知識消費的延伸。他們從典藏珍品的特質中尋找文化創意的設計靈感,既讓博物館擺脫了單一的門票經濟模式,又以一種時尚的方式在文化消費中弘揚了博物館的文化底蘊。
臺北故宮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
其一,建立一套成熟而完整的文化創意産品開發機制,尤其善於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創産品設計。臺北故宮通過開展文創商品設計競賽,廣泛向社會徵集創意作品,還給參賽者舉辦特展和美學解析講座,方便他們更好地理解院藏文物的內涵及創意化潛力。“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的創意,就是在2010年的比賽中脫穎而出的。
其二,注重品牌建設,通過品牌授權與知名廠商聯合生産優質文創商品。截至目前,臺北故宮已與90余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合力“讓文物再生與重生”。在臺北故宮,即使一些小的物件也都大有來頭,比如“宮樂美人胡椒瓶”就是與某義大利知名廚具商家合作的。據媒體報道,臺北故宮如今還正在醞釀與更多世界大牌商家合作,推出一系列高檔手錶、珠寶、酒類文創商品。
其三,專業化運作,以現代經營管理運作文化創意産品。臺北故宮的文化創意不是單兵打遊擊,而是採用專業化、集團化運作模式。臺北故宮成立了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將文化、創意和産業結合在一起,對院藏文物和文化進行深耕;與此同時,工作人員還經常以暗訪的方式,與消費者攀談,獲知他們對文創商品的意見和建議;此外,臺北故宮在廣告宣傳、産品包裝、商品陳列等方面也很講究。
還有一點,那就是保持對文化的敬畏,不為經濟利益而胡編亂造。比如,“朕知道了”膠帶紙被生産,“臣妾做不到啊”等字樣卻不被採納,是因為前者確實出自康熙皇帝的朱批,而後者僅是《甄嬛傳》中的臺詞;再比如,臺北故宮咖啡屋用松子、梅花、佛手柑泡製的“三清茶”,配方也是御醫當年給乾隆帝調配的。
反觀大陸,絕大多數博物館産業發展模式比較單一,至今仍過度依賴門票收入,因此動輒門票一漲再漲,最終把很多民眾都“嚇”得不敢前去參觀;有些博物館即使有紀念品售賣,也都普遍存在“一千個景點共用一千個旅遊紀念品”的現象,不但缺乏富有文化意蘊的創意,而且很多還都是粗製濫造的“三無産品”。
據世界旅遊組織預計,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旅遊目的國,這對博物館産業來説是一個利好消息。各大博物館不妨借鑒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成功經驗,在建設文化創意産業鏈方面理順思路,實現文化創意産業和博物館事業發展相互促進。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