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齊東詩舍”昨亮相
龍應臺力推“詩的復興”計劃
原本只是臺北濟南路二段齊東街上的兩棟日式歷史老建築,如今卻成為臺灣詩歌復興計劃的“堡壘”。昨天上午,臺灣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著名作家龍應臺力推的“詩的復興”計劃在齊東詩舍發佈。而除了龍應臺之外,臺灣詩壇的重要人物管管、張默、陳黎、鐘喬、陳育虹等人也齊聚一堂,他們為臺灣有這樣一個沉靜心靈的地方而歡呼。
“詩永遠是安靜的力量”
預計將在7月正式啟用的“齊東詩舍”,1945年臺灣光復之前是日本的文官宿舍,光復之後,這裡曾作為國民黨將領王叔銘的住所。龍應臺説,自己與這裡有緣。
原來,早在龍應臺就任臺北市文化局長的時候,便接到陳情,知道這裡有一處日式古建築。2000年左右,在她的努力下,它得以保存下來。龍應臺接管文化工作後,發現齊東街的這兩棟日式建築還在,讓她欣喜不已。“在歷史建築的保護上,我很難相信之前所做的努力,13年後還能看到它開花。這真是一種緣分。”龍應臺説。
於是,她考慮要怎麼再利用這兩棟連在一起的日式老建築。“它不可能變成一個熱鬧的場地。由於臺灣文學館在臺南,而在臺北,市民如何利用文學館的資源去親近文學,力道就顯得有一點不足。所以我一路在思考,是否有個地方,可以與臺南的臺灣文學館的資源連接起來,而這個地方恰如其所。”
龍應臺説,借由齊東詩舍,她要把這裡作為詩的堡壘。“一直以來,臺灣都是以詩言志、溫柔敦厚的社會。臺灣詩人豐沛的創作能量,本來就為華文世界所看重。而在紛雜亂擾的時代,詩也是一種抵抗的力量,一種最安靜、最沉靜的抵抗力量。它既抵抗權力,也抵抗媚俗,既抵抗主流的,也抵抗非主流的。臺灣可以很熱鬧,而這個地方也告訴你,臺灣也是沉靜的。有時候,安靜卻是最有力量的東西。”
當記者問及詩在當代的意義,龍應臺表示,不管社會如何動蕩紛亂,詩永遠都是安靜的力量,導引社會在另一端找到前進的方向,“如同一篇精彩小説可以通透人類的心理,詩裏頭的一句話,往往勝過十萬字的力量!”齊東詩舍就要推動這種寧靜致遠的力量。
“詩的復興”三年計劃
龍應臺表示,齊東詩舍成立的目的,在於振興詩的創作力、強化詩的發言權、提高詩的能見度。“詩的復興”三年計劃關照面向涵蓋詩的育成、紮根及海內外推廣,從詩人新秀的培育計劃“詩的蓓蕾獎”,讓詩人充電的“海外流浪”計劃,到為詩人搭設舞臺的“臺灣詩歌節”,以及讓臺灣詩人走上國際的“詩的翻譯”計劃等,有系統地為臺灣詩壇注入新能量。龍應臺強調,“詩,是臺灣的優勢,我們可以用詩跟國際交朋友;讓詩人做臺灣的文化大使。”
據了解,此次“詩的復興”三年計劃裏,將以齊東詩舍作為一個起點,把這裡打造成詩的堡壘和充滿詩興的沙龍,通過詩人俱樂部、詩歌朗誦會、研習營、主題展等方式,使之成為培養詩人與讀詩風氣的沃土。而通過“詩的復興”三年計劃,營造寫詩、玩詩、創造詩的生活氣息,實驗詩的跨界形變等,讓臺灣成為“詩的島嶼”。
此外,龍應臺也強調,未來齊東詩舍除了作為歷史古建築的保護之外,還將作為“國民記憶庫”的一個據點,首批將邀請長期投入文資保存的齊東街小區居民來這裡記錄各自生命的歷程,而這些,都將會成為臺灣的文學、影視、藝術創作的寶庫。未來也會定期在齊東詩舍推出“記憶沙龍”,讓來自不同社群的人,在這裡分享生命經驗。
據了解,齊東詩舍7月啟幕之際,開幕首檔將是臺灣文學館策劃的“詩的手跡特展”,將以最原真方式,呈現詩人手稿、信件等。
沒有詩,靈魂會寂寞
記者也了解到,實際上這次齊東詩捨得亮相,與一位愛好詩歌的臺灣企業家有莫大的關係。
龍應臺透露,臺灣成霖企業的董事長歐陽明為齊東詩舍和“詩的復興”計劃捐資5000萬元新台幣。龍應臺説,雖然歐陽明先生的企業被譽為“世界衛浴龍頭”,但外人所不知的卻是,他還深藏著愛詩的赤子之心。歐陽明先生少年時就愛讀詩、寫詩,至今還在往返視察歐美事業的飛行途中讀詩寫詩。龍應臺為此心存感動:“還有比這更純真的心靈嗎?臺灣是個以詩言志、溫柔敦厚的社會,這種沉靜深邃的溫柔力量,就是推動臺灣文化向前的進步力量!”
歐陽明則説,“詩是一把鑰匙打開精神世界,獲得短暫沉靜後找到往前奮鬥的力量。雖然年少時沒機會成為‘文青’,但年長時可以作為‘老青’,感覺也很不錯。而能與尊敬的詩人在齊東詩聚,我感覺非常光榮。”
而15日齊聚齊東詩捨得臺灣著名詩人也不少,管管、張默、陳黎、鐘喬、陳育虹、顏艾琳等都來了。詩人陳育虹很鍾愛齊東詩舍綠意盎然、小巧安逸的環境,“簡直就是一座詩人的家。”管管則説,“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詩,靈魂就會寂寞。”可以看出,詩人們對齊東詩舍都抱以非常大的期許。 記者 陳美壽 文/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