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作家憶述臺灣文具史:匱乏時代拿輪胎當橡皮擦

時間:2013年12月04日 14: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12月3日電 臺灣《聯合報》1日刊登作家陳柔縉的文章《一頁臺灣文具史》,主要憶述了日據時代臺灣學生的文具。文章提及,日據時代的戰爭風雲“把紙和橡皮擦的品質都吹爛了”,有人切一截腳踏車的輪胎當橡皮擦,擦得簿子黑黑的一團。

  文章摘編如下:

  臺北市大橋小學日前校慶,請來96歲的老校友柯金鳳,她念小學的日據時代,生活跟今天有許多異同。

  以寫功課這件事來説,日據時代的小孩已經使用鉛筆,也有鉛筆盒,只是材質大不相同。當時的鉛筆盒有木材的,也有以做罐頭的馬口鐵(電鍍錫薄鋼板)製造,另有一種上下互蓋式的“賽璐珞”鉛筆盒。

  賽璐珞是19世紀發明的合成樹脂,在塑膠和壓克力(有機玻璃)到來前,有一段榮景,曾做電影膠片,到現在,仍有乒乓球和部分吉他彈片由賽璐珞製成。

  日據時代的賽璐珞鉛筆盒有各種顏色,也有像吉他彈片,兩色交駁,發出如貝殼的光澤。唯一美中不足是薄脆。78歲的梁溫彩英説,日據末期,她在家鄉苗栗頭份讀小學時,同學的賽璐珞鉛筆盒多斷成兩截,唯獨她有完好的盒蓋,她反而覺得“不好玩”,於是硬把鉛筆盒蓋子折斷。

  86歲的陳瑳瑳,小時候住臺北大稻埕,爸爸陳振能曾任板橋林家某一房的總管,也任過臺北市議員,家境優於一般,她也有賽璐珞鉛筆盒。陳瑳瑳還記得,有一次學校活動要到淡水海邊,媽媽幫她買了賽璐珞筷子盒,媽媽愛乾淨,用熱水先燙過,未料到賽璐珞不耐熱,瞬間變形。

  打開日據時代的鉛筆盒,雖然不及現代精彩,沒有自動筆、熒光筆、立可帶(修正帶)、小名條,但也不算陽春慘澹,除了鉛筆,還有尺、削鉛筆的小刀和橡皮擦。

  依1919年出生於臺南市的蔡廷棟説,他小時候用的尺是木尺;小刀則跟中年一代習用的一樣,一端有軸,刀片可展可收;橡皮擦則是橡膠做的,顏色灰灰的。

  我爸爸小蔡廷棟16歲,日據時代還讀了4年,但戰爭風雲把紙和橡皮擦的品質都吹爛了,他在雲林鄉下的同學們,有人切一截腳踏車的輪胎當橡皮擦,其結果可想而知,擦得簿子黑黑的一團。還有人拿石頭去敲榕樹榦身,爸爸説,榕樹會“出乳”,黏黏的樹乳不知道再去混什麼東西,就這樣土制橡皮擦。

  至於鉛筆盒裏的主角,戰前臺灣的鉛筆已是彩色時代,甚至一百多年前還鬧過“紫鉛筆傷人事件”。1904年,總督府曾發出訓令,因紫鉛筆含有毒元素,禁止幼兒園和小學生使用。過了3年,傳出悲劇,竟有中學生寫紫鉛筆時,突然斷碎的細片噴進眼睛,導致失明。

  日據時代後期,小學生偶爾也會拿到免費的鉛筆。像是臺中市稅務單位就曾發下一萬枝給全市的小學生,當然不會沒事慷慨;鉛筆就像一張宣傳單,上頭有日本國旗圖案外,還附帶鼓勵納稅的標語。

  淡水一家“信用組合”(戰後蛻變成信用合作社,屬金融機構),也在區內廣發鉛筆,打上“勉強は學校、貯金は組合”的標語,意即“唸書要去學校,存錢就要到組合”。回頭看,我有點皺眉,懷疑這種宣傳法的功效,但是,我嘴角也有笑,相信當年小學生拿到天上掉下來的鉛筆時,應該個個笑容燦爛。(陳柔縉/作家)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