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河北沙河豆面印花技藝:一個即將消失的非遺

2017年09月20日 09:47: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邢臺9月20日電 (張鵬翔 李鐵錘 趙昊)“當年我們‘全興號’染的布能做衣服、被面、門簾,是方圓百十里婚嫁用品的首選染坊。現在會豆面印花技術的就剩下我一個人了,我已經老了,如果有一天我沒了,這豆面印花就真的失傳了。”豆面印花的第八代傳承人胡儉星説。

  豆面印花,被譽為民間傳統印染工藝的奇葩,在我國歷史上流傳多年。河北沙河北街村的豆面印花始於明末,是以豆面和石灰粉做原料,通過花板印在老粗布上的一項手藝。2006年,豆面印花被評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這染布藝術,當年是秘而不宣的家傳手藝,百年來傳男不傳女。別看這簡簡單單的一塊布,製作過程很是繁雜。印花的主要原料是本地産的優質黃豆和綠豆,按比例用小磨磨製成豆麵粉,添加太行山燒制的優質石灰,在手工老粗布上印製雕版圖案,達到絲綢印花的效果。”胡儉星説。

  這兩天,胡儉星剛接到一單生意,老人正在忙著印染布料。製作印染布料需要土靛,這裡面有一套非常繁瑣的工藝流程。老人先把收來的洋槐葉子放到院子裏的圓池子裏漚,漚泡40個小時後,再把葉子撈出來,用榔頭捶打,淋出的汁液就是染黑藍布和毛藍布的土靛。橡殼漚泡後染黑布,槐子熬水後用於染綠軍裝布,紅土浸泡後用於染紫花布。一系列的印染,都是手工純綠色環保染料。

  配製好土靛,接下來就需要將花型印上去。只見老人手拿六層麻頭紙,鋪在印有圖案的木製印製雕版上。鋪一層紙刷一層桐油,晾幹後,把木製印製雕版放在布匹上,在鏤空的地方抹上土靛,曬乾後就可以下缸染色了。

  “這豆面印花手藝,最難的莫過於製作染料水了。染料水做不好,布是染不上色的。在一染缸水裏放進土靛後用棍子開始攪拌,過程中放鹼和石灰,這個火候很難把握,祖輩留下的經驗是嘴嘗、眼看。這些可都是豆面印花的核心秘密,以前是‘家族絕密’,現在卻都成了過去式。”胡儉星老人搖著頭説。

  老人從衣櫃頂層小心翼翼地托出一個包袱。隨著包袱一個角一個角地打開,幾卷靛藍色的布匹帶著一股久遠的年代氣息呈現在我們眼前。“鳳回頭”“麒麟送子”“魚拱蓮”“獅子滾繡球”“小貓”……

  自明朝末年,胡儉星的先祖胡耕成在沙河開辦“全興號”染坊。300多年來,古老的豆面印花不僅興盛了老胡家的家道,也影響了一方百姓的記憶。提起當年的豆面印花,沙河城鎮的老人都慨嘆全興號當年的興盛。上世紀70年代,大批的機器印染布席捲市場。上世紀80年代,興盛300年的染坊關門了。

  “如今,豆面印花近400年獨傳技藝已不再保密。相反,我還經常到各地宣傳豆面印花,想找到合適的傳承人,將技藝傳承下去。這豆面印花是我家的,也是大家的,它這是民族瑰寶啊!我真不想這門技術在我手裏丟了。”胡儉星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