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宋慶齡故居開放35年:老而不舊的“活態博物館”

2017年09月15日 14:52:4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濱海衚同街邊的理髮匠,嫺熟地為老人圍上長袍;垂釣者向波光粼粼的後海水面拋下閃閃的魚鉤……週末的後海北沿忙碌而有序,騎著共用單車的年輕人穿梭在柳條間,尋覓附近的好去處。當經過宋慶齡故居時,許多人都會停下步履,用崇敬與好奇的目光向裏面望去。

  北京的名人故居多,但往往遊客鮮少,流於沉寂。而宋慶齡故居內卻是遊客絡繹不絕,去年參觀量突破了20萬人次。這一方空間自1982年起正式對外開放,35年間,實現了向“活態博物館”的成功轉身。

  “小先生”展大身手

  每逢週末,或是寒暑假,踏進宋慶齡故居的人們都會邂逅一景:在嶙峋山石與亭臺樓榭間,不時閃過一個個身披紅色綬帶的小小身影。這些年齡在8歲至14歲之間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時代小先生”。

  上世紀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首次提出“小先生制”。抗戰時期,他創辦學校,選拔有特殊才能的難童,培養“追求真理的小學生,即知即傳的小先生”。上世紀40年代,宋慶齡通過中國福利基金會親自組織“小先生”運動,數十年如一日關懷少年兒童的成長。自2010年初開始,宋慶齡故居以北京部分學校作為試點,開展“時代小先生”計劃,選拔和推薦優秀學生參與到公益培訓、志願服務等活動中來。

  “這個小客廳是宋慶齡奶奶會見國家領導人和友人的地方,東南角櫃上的絹花花籃是鄧穎超奶奶送的,宋奶奶曾指示秘書永遠把花放在那裏……”遊客循著“小先生”的指向望去,屋子裏的每一個擺件似乎都有了新的生命力。在莊重肅穆的宋慶齡故居內,活潑可愛的“小先生”們搭起了遊客與歷史交流的橋梁,更點亮了故居內的參觀氣氛。而在他們稚嫩的講解中,參觀者觸摸到嶙峋山石與樓臺亭榭背後不凡的歷史軌跡。

  對於略微羞澀、不敢上前的“小先生”,宋慶齡故居社會教育部講解員沈斌總是幫忙招呼遊客,溫柔鼓勵“小先生”勇敢表現。七年來,她一直從事“時代小先生”的管理培訓。“這個是曹悅歆,那時才五六年級,一開始非常內向,後來給遊客們講解時落落大方……”打開“小先生”們的工作存照,沈斌對一個個“畢業”的“小先生”都留有深刻印象。而時隔數年,有一位媽媽曾告訴沈斌,已在國外讀高中的女兒對“小先生”歲月一直唸唸不忘。

  如今,北京“時代小先生”示範校已拓展到30所。宋慶齡故居社會教育部主任李雪英透露,今年開始,“時代小先生”示範基地向海外拓展,紐西蘭路易·艾黎中文學校已成為宋慶齡基金會首個時代小先生海外示範校。

  品牌活動激起參觀潮

  宋慶齡故居原是末代皇帝溥儀之父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早在康熙年間初建明珠府第,乾隆年間易為和珅別院,後又先後改為成王府和醇親王府。上世紀60年代初,這裡改建為宋慶齡在北京的住所。此後,宋慶齡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

  依託于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宋慶齡故居開展了一系列不局限于“宋慶齡故居”定位的展覽和活動。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走在宋慶齡故居南樓旁,不少遊人駐足觀看“海棠花開憶納蘭——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名篇展”。300多年前,清代著名詞人、明珠之子納蘭性德也在這裡生活,留下許多動人詩作。迄今為止,宋慶齡故居海棠文化節已舉辦八屆。每逢四月初海棠飄香時節,這裡都會推出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納蘭詩詞展更是成為了固定節目。另據了解,9月23日至25日,北京國際花植設計節也將在宋慶齡故居舉行。

  “我們的展覽活動有多條線索:宋慶齡與國際友人的交往,重大歷史事件節點,宋慶齡與‘小先生’,還有宋慶齡故居歷史傳承等。”李雪英説,現在的宋慶齡故居展陳面積比2009年擴大了1.6倍。今年下半年,故居還將舉辦宋慶齡生前好友路易·艾黎120週年誕辰展覽。

  每個時節都有別具匠心的主題活動,也賦予了宋慶齡故居不同的面貌。三月,尋找身邊雷鋒式好少年;四月,清明節經典誦讀將人們帶回傳統書香;六月,孩子們在宋奶奶生活的地方過六一,評選出“十佳時代小先生”“十佳教師”……這些品牌活動帶動了宋慶齡故居的參觀潮。

  東廣場的葡萄架旁,一座為“初見園”的建築已經基本建成,其取名于納蘭名句“人生只若初見”。青翠葡萄藤伴著紫丁花香,初見園將成為“納蘭迷”品茶讀書的好去處。

  宋慶齡故居,不再只是宋慶齡生前居住的地方,而正在成為具有多重意義的城市文化地標。

  “網路直播 ”促互動

  一説到“故居”,很多人腦海裏可能會下意識地蹦出“老舊”“傳統”之類的字眼。不過,宋慶齡故居卻非如此。

  “解説老師很給力”“這棵樹是300年前納蘭性德親手栽的?”“主播這是在啥地方,熱麼?”……

  這場名為“暴走什剎海 走近宋慶齡”的特殊直播發生在今年6月,宋慶齡故居與一檔網路直播節目合作,帶領網友直播逛故居。從庭院花園,到宋慶齡生平展、原狀陳列展,超過15萬網友同步參觀了宋慶齡故居,並在評論區與主播熱情互動。在“網路直播 ”的時代,宋慶齡故居緊跟時代浪潮,用最直觀生動的形式讓更多觀眾走進其中。

  借由網路的力量,宋慶齡故居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吸引了大量遊客與潛在遊客。

  為了加強與遊客的交流,宋慶齡故居管理中心開設了微信公眾號,並由專職工作人員進行日常維護。公眾號除了為參觀者提供展覽活動資訊和相關服務,還會分享孫中山、宋慶齡有關的研究成果和動態,以及宋慶齡基金會舉辦的相關活動。

  在故居主樓諮詢臺、生平展諮詢臺,都擺放著留言簿和筆,上面寫著“敬請留言”,不少遊客都會在上面吐露心聲。這些留言,經工作人員精心挑選後,都會整理髮布在故居微信公眾號上,引來諸多網友的轉發和點讚。

  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與共鳴,宋慶齡故居與遊客形成了緊密互動關係,也令自身擁有了與時俱進的生命力。開放35年來,這裡的遊客接待量逐年上升,去年參觀量達到20萬人次,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又有所增長。

  故居裏,那棵清代醇親王府原栽海棠,花香已綿延數百年,未來,會流傳更久遠。

  一方名人故居,一處公共文化空間

  以名人故居為代表的城市人文建築,它們的價值不僅僅是“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給“逝者如斯”之嘆略作一些補償,更是一隅供人們精神追憶的歷史空間,是一個城市獨特的文化血脈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

  在北京建築大學教授秦紅嶺看來,宋慶齡故居注重通過一些特色活動,如“時代小先生”、海棠文化節,以及特色展覽等方式,擴大社會影響力,使其成為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間,“這是當前國內外名人故居保護的一個共同趨勢,即唯有拓展故居的功能,讓故居變成一種類似‘活態博物館’的公共文化空間,名人故居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國外運營較成功的名人故居,如英國莎士比亞故居,已形成獨特的故居文化品牌,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參觀者,究其原因是將靜態展示與動態體驗有機結合,如在莎士比亞出生地的花園中,每天都會在固定時段表演莎翁經典戲劇片段,通過真人表演等方式還原過去場景中的生活片段和傳統風俗,有時公眾還會參與其中,與現場表演者産生互動。

  除了開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之外,秦紅嶺表示,名人故居在展示方式上,不僅要還原歷史的原貌,還要盡可能做到活態展現當時的生活,通過遊客或觀眾身臨其境的參與,讓歷史與現實神奇地連結起來,以獲得更強烈的感受與心理共振。(王廣燕)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