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故宮職工自編自導原創話劇走上保利劇院舞臺

2017年09月15日 14:47:16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一座600年的紫禁城,幾經興衰起伏,風雲變幻。一條16年的古物南遷路,世人知之甚少,卻盪氣迴腸。歲月保留下了屬於中國人的文化結晶,同時也延續了保護國寶背後的堅定與擔當。近日,由故宮博物院青年職工自編自演的院史級話劇《海棠依舊》正在進行排練。9月19日—20日,他們將以演員的身份帶著故宮人的真情實感,和那段“文化不絕,精神便不會絕”的故宮國寶遷移史,將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搬上保利劇院的舞臺。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國破家亡的危機像烏雲一樣壓在每一位有識之士頭上。戰火中的國寶一旦落入敵人手中,無非掠奪和毀壞的結果,故宮文物的安危也就成了令人困擾的難題。故宮博物院第一屆理事會的理事馬衡提議古物南遷,卻引發社會爭議。1933年1月3日,山海關失守,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正式決定古物南遷。2月6日淩晨,載有精心打包的2118箱古物的板車從午門魚貫而出。從此,被稱為世界文物史上“傳奇之行”的“故宮文物大遷移”拉開序幕。

  這條古物南遷路一走就是16年,足跡佈滿十余個省市。當時的故宮人不會想到,他們翻過雪山,躲過轟炸,在槍林彈雨中保護了19000余箱古物的安然無恙,創造了二戰史上人類文化的守護奇跡。這部波瀾壯闊、層層險阻的大遷移史詩中,故宮人面臨危險和磨難,無怨無悔地奉獻了熱血和青春。時值亂世的暫別卻多成了永別。許多年後,回憶起這段經歷,參與其中的故宮人竟只用“圓滿的交代”做總結,就好似他們完成的不過是一件日常工作。

  話劇《海棠依舊》的故事緣起于這段被故宮前輩深藏心底的“南遷往事”。2010年時任《紫禁城》雜誌副主編的王戈參與主持了專題《記憶與認同——1933-1949 故宮文物南遷》。在閱讀查詢大量故宮文物南遷的書籍資料後,決心用事實來感動更多人,用真情來致敬前輩。長達三年的創作和修改,最終完成了《海棠依舊》的劇本創作。全劇以1933年至1948年間故宮博物院文物的南遷、西遷、遷臺曆程為主線,選擇一個家庭視角作為切入點,通過講述故宮南遷時普通職員顧紫宸為保護故宮國寶而離開北平以及正懷有身孕的妻子,從此踏上幾十年漂泊旅途的故事來展開主題。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解讀話劇之所以定名為《海棠依舊》,是以故宮最美麗的生命意象——海棠花,渲染戰爭背景下悲歡離合的人情,並以經過漫長寒冬等待在春天綻放的海棠,象徵對於團圓的期待和希望,以及一代又一代故宮人對保護人類文化遺産使命的堅守。劇中17名演員全部來自於故宮博物院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2015年10月,故宮博物院建院90週年之際,《海棠依舊》在文物南遷的起點之一故宮寶蘊樓進行實景演出。寶蘊樓前,每年只在5月開放的海棠花卻有幾朵幽靜地盛開了。為了與更多觀眾分享這段鮮為人知的故宮博物院院史,這部由故宮博物院出品,中國兒藝青年導演毛爾南執導的話劇,將會延續公益形式,于9月15日在故宮博物院官方微信及微博發佈,免費向公眾發放演出票。

  (記者 郭佳)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