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音樂劇的大年,不光有很多原版音樂劇來中國巡演,也有很多中文版音樂劇在市場上活躍。中文版音樂劇《想變成人的貓》和百老彙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都要陸續來穗,這兩部中文版音樂劇,在京滬上演,口碑都不錯。事實上,近年來不少中文版音樂劇,都沒有讓觀眾失望。音樂劇,沒必要只追原版,中文版也值得擁有。
《想變成人的貓》中文版,頂尖從業者全新設計製作
自1979年至今累計公演近2000場,成立於1953年的日本四季劇團翹楚之作《想變成人的貓》無疑是音樂劇的爆款。9月23日~24日,該劇中文版將登陸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連演4場。該劇曾于6、7月在北京、上海首演,好評如潮。
音樂劇《想變成人的貓》改編自美國兒童文學家勞埃德·亞歷山大的同名小説。講述了一隻憧憬人類生活的貓咪萊奧尼在主人的魔法下如願變成人,並與所在小鎮的鎮民相處、相知,嘗到了人間之愛的故事。
早在1996年,《想變成人的貓》曾被中央戲劇學院第一屆音樂劇班的師生搬上舞臺,連演40余場。當時,作為中戲95級音樂劇班的一員,孫紅雷出演了壞警長史瓦格一角。他坦言:“當年排演這部音樂劇,讓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演員。”20年後,本劇排練期間,孫紅雷還到排演場探班。
2017中文版《想變成人的貓》會聚了國內外頂尖從業者進行全新的設計製作,由曾在中戲版《想變成人的貓》中出演男主角萊奧尼的趙永斌擔綱新版導演。中戲音樂劇班創始人、“中國音樂劇之母”鈕心慈教授評價:“這個戲表現的友情、親情、人性美,以流暢的音樂、熱情的舞蹈、平和親切的語言沁人肺腑。”
《變身怪醫》中文版上海首演口碑爆棚,來廣州連演24場
近日,百老彙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正式登陸上海大劇院,受到了業內專家及觀眾的一致好評。該劇將於10月11日至31日在廣州大劇院連演24場。
音樂劇《變身怪醫》是一部以英國著名作家羅伯特·羅伊斯·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為藍本改編的音樂劇。主人公分裂出了雙重人格,白天是善良正直的醫生傑克,晚上是惡魔化身的海德,它所展示的人的兩面性,讓這部劇穿越百年,依然能夠與現代觀眾産生強烈的共鳴。
此次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採用了雙卡司模式,兩位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男演員劉令飛和鄭雲龍就將以對擂之勢亮出他們各自的王牌。而另一位備受期待的華裔音樂劇演員徐麗東,擁有豐富的百老彙音樂劇演出經驗,常年馳騁歐洲音樂劇舞臺,本次也是她在國內演出的首部中文版音樂劇,在中文版音樂劇《變身怪醫》中,她一人獨挑露西一角。
中文版性價比高
近年,中國的音樂劇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一方面,外國原版音樂劇積極引進;另一方面,經典音樂劇的“漢化”也如火如荼;同時,本土原創音樂劇也層出不窮。
不少觀眾都熱衷於追捧原版音樂劇。但是,原版音樂劇畢竟可遇難求。除非原版音樂劇來中國巡演,專程飛去百老彙和西區看音樂劇費時費錢,並不是一般大眾能負擔得起。
因此,中文版音樂劇給不少喜歡音樂劇的觀眾提供了很好的選擇。早在1994年,日本四季劇團的淺利慶太選定中央戲劇學院作為合作夥伴時就曾預言,“將來15年以後,亞洲的音樂劇一定是在中國”。事實上,因為《媽媽咪呀》、《貓》的中文版的大獲成功,2011年曾一度被稱為“中國音樂劇産業元年”。
目前,從製作方面來看,大多數中文版音樂劇的製作水準並不低,口碑和市場都還不錯。比如,6月底至7月初,中文版音樂劇《音樂之聲》在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上演,12場下來,平均上座率達到八九成,而同期,好萊塢原版音樂劇《魔法壞女巫》在廣州大劇院熱演,在原版音樂劇的“巨無霸”面前,小清新的中文版音樂劇《音樂之聲》的表現讓人驚喜。而8月初上演的百老彙經典音樂劇《謀殺歌謠》的中文版,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強烈推薦“開口蘇的音樂,從頭到尾燃爆!音樂和表演確實好棒,同時中文版的痕跡一點沒有,音樂劇的愛好者不要錯過呀!”
另一方面,中文版音樂劇少了語言的制約,讓觀眾能更好地關注到劇目本身。去年原版音樂劇《窈窕淑女》在廣州大劇院上演時,就有觀眾對本報記者表示:“我的英語算是不錯的了,不過因為這個劇的臺詞頻密,我仍然要不停看字幕,整體而言觀演體驗受損不少。”而觀看中文版音樂劇,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更何況,現在的一些音樂劇的中文版在翻譯的時候也很重視“信達雅”,符合漢語習慣,好聽有又好記。
沒有了語言的制約,中文版音樂劇確實能吸引到更多的受眾尤其是小孩子,從而能培養出更多的音樂劇愛好者。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中文版音樂劇的性價比很高,在不停巡演的過程中,演出品質不斷提高,票房不斷推高,演出成本也會攤薄。
只要作品好,誰介意是不是原版
《變身怪醫》中文版目前正在上海熱演,據説在上海站首演當天便收穫了良好口碑,上海站前兩周演出票更是幾近售罄。不少觀眾在網上留言,“原汁原味的百老彙經典”,“從服裝到舞美都極盡復古奢華之美”,“震撼、有氣勢、國際范,值得一看”。
我還沒有看過《變身怪醫》,但是對網友對一部中文版音樂劇的如此好感也絲毫不驚訝。因為,我也曾被製作精良的中文版音樂劇“驚艷”過。
6月底,我曾帶著小孩去看了《音樂之聲》的中文版,本來是一個爛熟於心的故事,但卻演出了新意,而且童年的關於那部電影的漸漸模糊的回憶,也被喚回來了,發現了不少其中以前不被注意的小細節。而小孩子,觀演後在週末一直在哼唱的,就是劇中那首《我的最愛》:“玫瑰上的雨滴和小貓的鬍鬚,光亮的銅壺和溫暖的羊毛手套……”作為一個融合了舞蹈、音樂、表演齊全的藝術品類,音樂劇展現了其獨特的魅力。
同期在廣州熱演的另一部音樂劇是來自百老彙的原版音樂劇《魔法壞女巫》。在美輪美奐的原版大製作《魔法壞女巫》面前,中文版《音樂之聲》並沒有被“碾壓”,票房證明,不同的音樂劇有不同的受眾。
今年,是音樂劇的“大年”,已經有多部音樂劇登陸廣州舞臺,接下來,還有多部音樂劇將亮相。除了中文版音樂劇《想變成貓的人》、《變身怪醫》,還有百老彙原版音樂劇《澤西男孩》,以及本土原創音樂劇——廣州大劇院和香港演戲家族聯合出品的《朝暮有情人》……
無論是原版,還是中文版,抑或是本土原創版,音樂劇,這個在西方已有百年曆史、在中國興起才十多年的“舶來品”,已經越來越受到歡迎。
而只要作品夠好,不管是原版,還是中文版,都不愁沒有觀眾。觀眾要看的,是好的作品,至於是不是原版,Who care?
雖然音樂劇市場還在培育階段,還遠沒有到達“收穫期”,可喜的是,它在堅定堅實地,越走越好。(張素芹)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