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2017年暑期檔掃描:國産電影提振市場

2017年08月18日 15:17:2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相較于往年,2017年上半年的國産電影呈現出低迷的市場態勢,6個月票房總數約105億元,不到總票房的2/5。在這種情況下,暑期檔成為決定國産電影能否在與進口片的激烈競爭中打響翻身仗的關鍵一役。在創作上,近日的電影市場呈現出類型題材豐富多樣、新生代導演走上前臺唱主角的格局。在市場表現層面,諸如《戰狼2》之類能與好萊塢同類商業大片相媲美、具有中國特色的國産軍事題材精品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為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建設作出貢獻。諸多電影在暑期檔的競爭日趨理性規範——擠掉資本泡沫,回歸創作本質,更專注于藝術品質的提升和故事內核的打造,將更利於中國電影的健康發展。

  新生代扛起創作大旗 

  又是一年暑期時,幾十部新片在此間陸續上映。諸如歷史戰爭片《建軍大業》《明月幾時有》、喜劇片《父子雄兵》、古裝片《繡春刀2:修羅戰場》、犯罪懸疑片《心理罪》、恐怖片《京城81號2》、科幻片《逆時營救》、奇幻片《悟空傳》《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體育電影《我是馬布裏》、動畫電影《豆福傳》、青春電影《閃光少女》等,幾乎涵蓋電影的各種門類樣式,將市場映襯得熱鬧非凡。以往一個檔期少數幾種類型題材扎堆涌現、只得比拼明星話題的惡性競爭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産品佈局的日趨多元合理,給人們帶來豐富的觀影選擇,也減少了不必要的産業資源浪費。

  新生代導演扛起創作大旗,帶著風格各異的作品搶灘大銀幕,成為暑期檔的一大特點。這其中既包括《悟空傳》的導演郭子健、《絕世高手》的導演盧正雨等涉足影壇不久的70後、80後,也有像《戰狼2》的導演吳京這樣半路出家的跨界者。這些新勢力天然對時代新思潮、藝術新方法、工業化運作觸覺敏銳,不僅為國産電影帶來新的作品形態、創作方法,也為産業開拓多樣的運作模式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比如,在《繡春刀2:修羅戰場》中,導演路陽嘗試在歷史故事包裹下,將武俠風格與懸疑元素融合起來;楊子則試水體育題材,在《我是馬布裏》中首次將創作視野聚焦于外籍籃球運動員的追夢故事上。這些新生代作品的共同之處在於,藝術表達有新意、創作態度有誠意,特別是在演員陣容方面多選取演技紮實的實力派,不再把“寶”全都押在“小鮮肉”身上。這是電影産業邁向良性發展階段所釋放出的積極信號。

  新生代雖然勢如破竹,但也面臨著各種“成長的煩惱”。暑期檔部分電影票房不溫不火,就暴露了其市場經驗不足、在商業和藝術平衡的掌控方面欠缺火候的弱點。如《悟空傳》弱化了原著的熱血抗爭精神,重點關注人物情感,過度倚重特效營造,導致劇情孱弱,只抓住了魔幻類型的“形”,卻失掉了最重要的“魂”。盧正雨向周星馳致敬的《絕世高手》模倣痕跡過於明顯,沒有自己的藝術特色,反而失去了無厘頭喜劇的創新魅力。類似的還有《父子雄兵》《青禾男高》,這些電影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爛片,都在某方面存在閃光之處,但在整體上卻顯得青澀稚嫩,尚待進一步打磨加工。

  主流大片成為市場新熱點 

  今年恰逢香港回歸祖國20週年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主流大片跳脫了以往程式化的窠臼,將高科技、類型化等當代電影工業化生産善用的元素和思維融入主流價值傳達、歷史故事講述和英雄人物塑造中,憑藉高票房和好口碑在市場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精彩,讓更多觀眾意識到,主旋律影片也可以很好看。

  作為“建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建軍大業》帶領觀眾回眸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之初的崢嶸歲月。擅長動作片的導演劉偉強用類型化視角解讀歷史,在對關鍵事件進行真實再現的同時,穿插激烈戰鬥場景,使用“新鮮血液”飾演當時處於歷史舞臺中央的青年英雄,將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與崇高信仰的傳達有機融合,拉近了與年青一代觀眾的心理距離。而攜《戰狼2》霸氣回歸的導演吳京此次將故事背景由國防邊境轉移到海外撤僑,以主人公在中國駐外使館和人民海軍支援下營救同胞、救援難民為主題,塑造了中國版超級英雄。創作者巧妙地將戰爭題材與動作片元素結合起來,融入酷炫飛車、坦克大戰、貼身肉搏等鏡頭,為軍事題材開闢出新的市場空間。該片上映至今,一路打破國産電影各項票房紀錄,還在東南亞、澳洲等海外市場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一舉壓倒好萊塢大片《敦刻爾克》,奪取全球票房周冠軍,極大地提振了中國電影人的信心。此外,《明月幾時有》《血戰湘江》《龍之戰》等也在暑期悉數亮相,雖歷史場景不同、藝術表達方式各異,但所講述的為國為民的家國故事以及所展現的英雄主義情懷有異曲同工之妙,讓觀眾在獲得別樣觀影體驗的同時,受到精神的滋養和價值的引領。

  現實主義作品仍稀缺 

  中國觀眾的欣賞水準日漸提高,觀影行為也日趨理智。僅憑資本砸錢就想在市場上盈利越來越不現實,電影作品想要贏得票房必須靠品質説話。這種産業進步趨勢的一個表現就是表現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為夢想而奮鬥的《我是馬布裏》《閃光少女》等電影取得了不俗口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優質現實主義電影的渴望。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觀眾希望在銀幕上看到與現實生活同頻共振的電影佳作的願望始終強烈,也往往是那些與社會人心緊密勾連互動、飽含時代資訊和生活氣息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成為經典。但令人遺憾的是,在一些商業資本只顧經濟效益、不顧藝術品質和社會效益的錯誤理念指導下,創作領域颳起了一股盲從地迎合消費、虛泛地超越現實、刻意地遠離時代的不良風氣,使現實主義創作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就今年暑期檔而言,現實題材作品不少,但大多故事仍懸浮于現實之上,真正用現實主義精神指導創作的影片還在少數。與其説這是一種缺憾,不如説是一種召喚。

  如果説前幾年的暑期檔是電影産業高速發展吸引大量熱錢流入、引發陣陣投資熱潮時,大量IP電影、粉絲電影、話題電影扎堆逐利的狂歡舞臺,2017年的暑期檔則有點像虛火消退、從業者冷靜下來之後,電影競爭的公平賽場——暑期檔所承載的意義正發生改變。它正成為一個相容並包的平臺,商業片不再是唯一主角,只要品質過硬、富有創新精神,小成本的藝術電影、動畫電影也能嶄露頭角。它也成了檢驗新生代才華、能力與誠意的練兵場,給那些在磨礪中不斷進步的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積累市場經驗和與觀眾親密接觸的機會,使他們更清楚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它還可能成為市場理性回歸的轉捩點,與好萊塢大片競爭的嚴峻形勢倒逼中國電影産業將目光更多地放在夯實創作品質這個基礎上來,讓電影人更加注重劇作藝術水準的加強和思想內涵的深挖,注重工業體系的建設和科技水準的提升,從而使“爛片”減少,藝術性、思想性俱佳的優秀電影多了起來。經歷了這個夏天,我們有理由對中國電影重燃信心,相信其將在眾多中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走上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作者:胡祥,單位:中國兒童中心期刊總社)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