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包好“粽子”讓傳統文化持久飄香

2017年05月25日 13:57:53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字號:    

  頭條

  廣州日報評論員 譚 敏

  端午節快到了,在網上瀏覽新聞,發現不少地方近日都在舉行各種迎端午的文化活動。江蘇儀徵組織30多名社區兒童到天寧社區,向社區老奶奶學習包粽子的技巧;武漢武泰閘社區的志願者,利用“四點半課堂”,教轄區的小學生們自己動手製作香包贈送給街坊鄰居;廣州也是處處扒龍船,接下來十來天龍舟賽事不斷……濃濃的傳統節日氛圍撲面而來。

  作家馮驥才曾説:我們不能丟棄自己的節日,因為一個民族的節日就是一種文化的生日。

  過生日的時候,我們總會回想過去一年,寄望新的一年。而在過端午節這一文化生日之時,怎樣才能守護好端午這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産,讓它能夠傳承下去,歷久彌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一個話題。

  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每一個節日的民俗,都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端午節是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屈原是春秋時期的楚大夫,他性情高潔,正直愛國,卻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為小人所妒忌,為姦佞所陷害,最終投江而亡。端午節紀念屈原,正是因為他高貴的品格代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代表。而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挂菖蒲等傳統習俗,也無一不是圍繞這一精神內涵而展開。

  近兩年,隨著國家將清明、端午、中秋幾個傳統文化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有識之士越來越意識到文化的價值所在,因此,傳統節日的氛圍也越來越紅火。但是,傳統節日同樣也面臨著極大的衝擊,一是商業文化的衝擊。對一些人來説,傳統節日成了一個吃喝玩樂的小長假,而在一些地方,粽子越吃越豪華,龍舟也成了商家吸引客源的方式,端午的文化內涵越來越淡,商業味兒卻越來越濃。二是現代生活的挑戰。快節奏的生活與高度的社會分工,會自己動手包粽子的人越來越少,也很少會有人挂菖蒲戴香包了。

  傳統文化只有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深入人心。要讓端午節傳統文化能夠持久飄香傳承下去,包粽子、劃龍舟等也必須要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日常活動。廣州的劃龍舟可謂是最好的例子。每到端午,除了官方組織的國際龍舟賽事,民間的龍舟活動也是開展得熱火朝天,大村的龍舟飯全村出動,開宴幾百圍,熱鬧非凡。傳統文化的普及,從學校、社區入手,從娃娃抓起是個好辦法。各地的迎端午活動開了一個好頭,學校與社區是教育的主陣地,包粽子做香包可以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近距離感知端午文化,而不僅僅只是書本上的抽象概念。這些生活化的內容,可以從小在他們心裏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

  當然,活動只是文化的表像,還要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傳播,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要傳承端午節文化,還應該注重創新,把歷史傳統和現代元素相結合。除了傳統民俗活動之外,能不能進一步在深挖端午節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比如推出端午節日吉祥物,開發設計端午文創産品,製作有關端午內容的影視作品,用現代元素給傳統文化的普及與推廣帶來更多新意。

  包好粽子,需要粽葉和餡料。端午節,要包好傳統文化的“粽子”,同樣既需要讓各種民俗活動深入人心的“粽葉”,也需要將家國情懷的精神內涵傳承下去的“餡料”,端午傳統文化才能持久飄香。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