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改造北京舊城第一人是誰?很多人會回答:梁思成。其實,早在民國初年,北京已開始有計劃地進行市政工程改造,各項工程都是在時任內務部總長朱啟鈐的主持下進行的。朱啟鈐也被稱為“現代北京城市奠基人”,其故宅位於東城區趙堂子衚同。昨天,記者跟隨消防部門走進了這所宅院,消防檢查結果只能用“令人憂心忡忡”來形容。
朱啟鈐于20世紀30年代初購置了趙堂子衚同的這所宅院,並親自設計督造,完全按照《營造法式》建造,據悉,所用木工、彩畫匠均為原修造故宮的工匠。院落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由8個院子組成,走廊把院子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第一進有兩卷垂花門1座,每進院的西房和北房均為3間,東部有兩棟三卷勾連搭歇山頂的建築,該院落如今屬於東城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文字的記錄中,如此美輪美奐的建築,推開其褪色的大門,眼前的一切讓人不能相信——空中,“盤旋”著各種私搭亂接的電線;屋檐下,挑起晾衣繩,挂著各色衣物;古色古香的房屋旁邊,違章搭建的小房子鱗次櫛比;房屋之間的通道,更堆滿了舊傢具、紙箱子等雜物;斑駁的走廊裏,停著兩三輛自行車……
北京有大大小小公園無數,而興建公園的理念就始於朱啟鈐。他希望通過建公園,“俾都中人士,休沐餘暇,眺覽其間,蕩滌俗情,怡養心性,小之足以裨益衛生,大之足以轉移風俗。”如今朱啟鈐的故宅內,卻難以看到其倡導的這些觀念。
“這個大院現今住著34戶人家,大約有150人吧。”東城消防支隊防火處火查科科長張倫有些無奈地説,很多隱患都是老問題,比如雜物堵塞通道,電線老化、私拉亂接,違規用火用氣……
“這種古建多是磚木結構,不合格的電線是最大安全隱患,一旦著火,基本上就是火燒連營。”張倫介紹,東城區政府正在推動為古建投保的工作,但是文物古建不可複製,真的著了火,事後補救工作也難以挽回曆史性的損失。
在一戶人家房門上,張倫看到一段已經脫皮的電線。“這以前是燈線,現在不用了。”一位老人解釋著。“如果廢棄了要及時清理掉,以免留下隱患。”張倫叮囑老人,墻上、空中縱橫交錯的電線、有線電視線等,也都非常危險。
隨後,張倫又檢查了院子裏的滅火設施。“像這個院子的面積,應存有兩處以上的滅火器,滅火器要一年一檢,防止壓力失效。”對於檢查出的問題,張倫一再告知社區民警、街道工作人員和大院住戶。
檢查過程中,很多居民不在家,但是已經檢查過多次類似古建的張倫告訴記者,住在古建裏的住戶,家中幾乎有幾點“通病”:電線亂接、老化嚴重;多個插線板串聯使用;電氣安裝不規範;燃氣軟管老化;家中堆放大量雜物……
“電氣這塊,政府曾出資改造過,比如每家每戶都安裝了漏電保護器,更換了燃氣軟管等。但是想要徹底改造電氣線路、杜絕隱患,需要一大筆錢,而像朱啟鈐故宅這樣情況的古建又太多,全靠政府投入也不現實。”張倫説,目前,只能由社區民警和消防監督員一起,對轄區的火災隱患進行不間斷排查和對居民不間斷安全提示,防止火災發生。
“這幾年,居民的安全意識確實提高了不少,也有人願意自己出資改造線路,但是古建的保護工作還是任重道遠。”張倫呼籲,住在古建裏或者毗鄰古建而居的住戶,應該有文物保護意識和防火意識,保護好身邊的一草一木,為早日恢復古建的風貌出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