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陜西將修復《古今圖書整合》 計劃四年內完成

2016年06月21日 08:49: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字號:    

  “由於歷史原因和自然因素,陜西省圖書館館藏的《古今圖書整合》存在著函套缺失、紙張酸化、污漬、霉變、破損等現象,如果不及時進行修復保護,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陜西省圖書館館長馬民玉説。近日,陜西省圖書館藏清雍正四年銅活字本《古今圖書整合》修復保護研討論證會暨第四期古籍修復技術與工作管理研修班開班典禮在陜西省圖書館舉辦。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珍貴古籍的保護修復工作,讓與會專家代表陷入沉思。

  據史料記載,清雍正四年銅活字本《古今圖書整合》為清陳夢雷編、蔣廷錫校訂。全書共1萬卷,另有《目錄》40卷,約3.4億字,內容包括天文、地理、人類、動物、文學、樂律等,包羅萬象,是現存規模最大、資料最豐富的一部類書。由於卷帙浩繁,《古今圖書整合》除樣書外,只印成了66部。陜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楊居讓介紹,陜西省圖書館館藏的《古今圖書整合》現存4632冊,另存總目20冊,雖有殘缺,但極其珍貴,是乾隆賞賜給當朝首位陜籍狀元、軍機大臣王傑的私人藏書,也是陜圖的“鎮館之寶”,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名錄號01946)。這套藏書曾是皇宮所藏之物,在書函外包有黃綾,這是區別於宮外藏書非常重要的標誌。

  由於諸多原因,該書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損毀和老化等現象,亟待修復。“工作人員在修復過程前,系統核查了《古今圖書整合》的破損程度和類型,並進行了專業的紙張纖維檢測,發現該書目前存在書葉破損、霉變污漬、書衣護葉缺失、書籍酸化、整書函套需設計加工等複雜問題,部分冊次還存在著變色、脆化、掉渣等嚴重現象。”天津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導師萬群説,還有3冊書分別僅殘存17葉、2葉、20葉。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科學的手段,把這些破損的古書補好。”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徐建華説。然而,在這輕描淡寫的“補”字背後,所需要的工序卻是極其複雜、精細。“古籍修復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部書少則數冊,多則幾十冊,需要一頁一頁地按照工序修補。”萬群説,從拿到一本破損的古籍開始,首先要進行核查,檢查基本情況並加以記錄,填寫修復檔案,然後要拆書給書頁編號、紙張檢測、配紙、制糨糊等,開始修補書頁的時候,要將已經拆開的書頁反面朝上,用毛筆蘸著糨糊輕輕塗抹在破損處,再用鑷子貼上補紙,一旦出錯就是永久性的破壞,因此每一個步驟都要格外小心,容不得絲毫閃失。

  事實上,與數量龐大的待修古籍相比,真正參與修書的工作人員很少。例如,陜西省圖書館現收藏各類古籍37萬冊,成立於2005年的陜圖歷史文獻古籍修復組到目前為止也僅有7名修復人員,一天只能修8到10頁,碰上破損嚴重的,一兩天才修一頁,現已累計修復古籍文獻4萬餘頁,裝訂古籍3000余冊。其中,館藏的《古今圖書整合》截至2016年4月28日,共計修復15冊1423葉。

  為完成《古今圖書整合》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陜西省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陜西傳習所”于2015年10月在陜圖掛牌成立,並聘請萬群作為陜西傳習所導師,按照“師徒傳承、口手相授”形式,幫助陜西建立古籍修復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古今圖書整合》也被列入2015年陜西傳習所重點修復計劃,初步計劃在4年內完成。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