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新疆奇臺: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保護中傳承

2016年05月30日 09:38: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以前老一輩隨口唱唱,表達心意,沒想到現在成了寶了。”5月26日,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每月的社會公益日,奇臺歌謠傳承人賀啟福再次用傳承了幾代人的歌謠,向人們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打小愛唱愛跳的賀啟福今年已經75歲,10歲時,他跟一個貨郎學會了被人們當作“寶”的奇臺歌謠《下三屯》。賀啟福感慨地説:“老輩人勞作辛苦,心裏有感而發,就將所見所感隨口唱了出來,這就是奇臺歌謠。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下,奇臺歌謠已經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我也成了這個項目的自治區級傳承人。”

  近年來,賀啟福整理錄製了《下三屯》《十八送》《小放牛》《駝戶的日月難》《殺樓》《李彥貴賣水》等數十個優秀傳統歌謠、雜話段子,他希望後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進一步將奇臺歌謠發揚光大,讓它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愛。

  奇臺縣是在清朝乾隆二十四年(西元1759年)置縣,距今200多年。奇臺曆史悠久,人文薈萃,蘊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種類包括文學、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民俗、信仰、民間歌謠、手工技藝、曲藝、傳統小吃、民間美術等80種之多。

  作為古絲路北道的繁華古城,奇臺縣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秧歌社火、新疆曲子、花兒、麥西來甫、木卡姆、鐵爾麥、阿肯彈唱、叼羊、賽馬、姑娘追等非物質文化數量眾多,內容完備,塔塔爾族薩班節還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奇臺縣文化館非遺辦主任姜立東説:“10年來,奇臺縣在文化遺産保護上,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挖掘、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産,共公佈縣級名錄三批77項,州級名錄二批16項,區級名錄四批6項,國家級名錄四批1項,逐步建立起了縣、州、區、國家四級保護名錄。”

  賀啟福近年來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於奇臺歌謠的唱詞、段子的收集,經他編寫導演,或親自演出的節目,參加了上百場百日文化廣場活動。

  在奇臺縣水磨河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每天都有20多位新疆曲子戲自樂班成員來此進行排練。這項源自西北、新疆獨有的戲曲種類,在奇臺縣廣大觀眾中很有市場。姜立東介紹,奇臺縣戲劇協會下轄新疆曲子戲分會和秦腔分會。特別是新疆曲子戲分會成員很多,幾乎是鄉鄉都有新疆曲子戲自樂班。百日文化廣場活動、全縣農民文藝會演等大型活動上,都能見到他們演出的身影。“至於説到他們的交流演出,幾乎全年都有。這種演出過程,本身就是在傳承。現在全縣有規模的新疆曲子戲自樂班近20個,參與人員也逐漸年輕化,一些喜歡新疆曲子戲的觀眾主動加入其中,成為新疆曲子戲的參與者。”

  奇臺縣農民馬繼林對奇臺豐富的農耕文化遺産情有獨鍾,創辦了奇臺縣農耕博物館。博物館位於吉布庫鎮,佔地16畝,藏品多達2300余件。古樸的建築外形讓人倍感親切。走進大廳,陶器、木器、農具、傢具、裝飾品等各種各樣農業農村展品呈現眼前,遠自石器時代,歷經春秋、秦漢等時期,直到今天。鬥、獨輪車、磨具、鐮刀等,把人們拉回到過去的農耕歲月。

  馬繼林介紹説:“這些老物件都是過去人們經常用的,你不去整理,很快就會被遺忘。”為了收藏這些老物件,馬繼林走遍了奇臺縣的各個鄉鎮,並遠赴南疆喀什、和田等地。很多人在參觀了博物館後,倍感欣慰,當地人更是感到自豪。

  姜立東介紹,近幾年奇臺縣為搶救保護民間傳統技藝,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民間藝人帶徒授藝,推動行業技藝傳承創新。同時還安排一些“非遺”項目參加公開演出,力爭將他們推廣出去,引起人們的喜愛和重視。對一些手工技巧項目的工藝流程、生産材質等資料進行了詳細、齊全的記錄,防止民間技藝失傳。目前,奇臺縣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1位,區級傳承人6位,州級傳承人16位,縣級傳承人77位,使一批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後繼有人,重現光彩。

  姜立東説:“現在我們正在起草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辦法,從制度層面作出怎麼扶持、如何扶持的規定。同時我們還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推進到中小學教學中。縣二中就將哈薩克族的黑走馬,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等編入舞蹈課裏,縣三小推出校本課,專門介紹奇臺縣的本土文化,這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這些文化。”

  奇臺縣縣委書記李新光説,文化是支撐我們發展的發動機和原動力。奇臺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總體方針,建立健全保護機制、強化資源普查、建立名錄體系,使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本報記者 王瑟 王昊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