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退休鎮長宣講抗戰往事 採訪親歷者寫數百份筆錄

2016年03月15日 07:43:00  來源:現代快報
字號:    

  退休鎮長季發農給學生們義務宣講“9·23慘案” 現代快報記者 徐洋 攝

  儘管已經退休,江蘇建湖縣76歲的老人季發農卻反而更忙了,靠著一輛自行車和幾塊鋁塑展板,走到哪,就將宣講會開到哪。

  11年來,季發農的足跡遍佈鎮上的機關、學校和工廠。在他多年的努力下,70多年前的抗戰時期,發生在建湖縣顏單鎮的“9·23慘案”歷史被重拾,一段塵封的記憶,也在他的手上得以重新回歸。季發農説,工作不是為了錢,留住歷史記憶,是自己最大的樂趣。

  現代快報記者 王煜 姜振軍

  年過古稀的他,讓塵封的歷史“復活”

  初春的一個下午,江蘇省建湖縣顏單中學初一(3)班教室內,孩子們早早將課桌排好、坐定,等待一場宣講。

  一名身材瘦小、雙鬢花白的老人走了進來。他背部微駝,卻步伐穩健,操著一口濃重的建湖方言,與面前的學生打了聲招呼。

  “有幾個日軍在街頭髮現農民王大燕,一陣亂刀將他刺死。農民單道銀從著火的屋裏衝出來,慘無人道的日軍對著他的小肚子就是一刀,肚腸子被挑出30多釐米長……”老人的聲音不大,方言味很重,卻鏗鏘有力。講到動情處,他開始哽咽,語氣也帶著拖腔。

  在講臺下,三十雙眼睛目不轉睛,三十張小嘴緊緊抿著。老人哽咽,孩子們的眼圈也紅了。“聽了爺爺的宣講,才知道家鄉還有這麼一段歷史。”顏單中學初一學生肖蝶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這場宣講會帶給她的,除了震撼,更有對講臺上那位老人滿滿的敬意。

  這樣的場景,在顏單鎮已經連續出現了11年,這樣的宣講會,也已經舉辦了超過千場。

  講臺上的老人名叫季發農,今年已經76歲了,是土生土長的顏單人。曾經擔任過顏單鎮鎮長的他,退休後專心整理抗戰期間顏單鎮“9·23慘案”史料,並自費製作了鋁塑展板。自2005年起,他騎著自行車,車后座綁著展板,在顏單鎮的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間奔走,將自己多年來精心整理,早已爛熟於心的史料,向更多的年輕後生進行宣講。

  11年來,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鄉間小路上的白髮老人,成了顏單一景。而季發農宣講會的聽眾,也累計超過了13萬人次。一場原本幾乎被遺忘的戰爭慘案,就這樣在鄉民的記憶中“復活”了。

  留住歷史記憶,他與時間賽跑

  在顏單鎮,提起季發農,幾乎是無人不曉。從生産隊長,到公社會計,從鎮長,到老年協會主席,生於斯長于斯的他,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家鄉。

  地處裏下河平原的顏單鎮,毗鄰建湖縣城,歷史上是著名的魚米之鄉。1943年9月23日清晨,日偽軍200余人偷偷竄進單莊,燒殺搶掠,全莊103戶人家,93戶房屋化為灰燼,10多人被打死打傷,畜禽、衣物、糧食被搶劫一空,史稱“9·23慘案”。

  季發農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自己與“9·23慘案”的淵源,來自小時候的耳濡目染。“從小聽村裏的老人説,抗戰的時候我們顏單被日本人糟蹋過。”季發農説,自己後來也曾試圖去蒐集資料,還原身邊發生過的這段歷史,卻發現困難重重。“留下來的資料很少,幾乎沒有。”季發農説,在顏單鎮,關於“9·23慘案”的記憶,基本依靠上了年紀的人口耳相傳。

  隨著時光推移,親歷者越來越少,這段歷史記憶也越來越破碎。這樣的境況,讓季發農很揪心。“老想為留住歷史做點什麼,但是工程量太大了,一直沒有抽出空來。”直到2001年,從顏單鎮鎮長任上退休的他,下定了決心:一定要還原“9·23慘案”的歷史真相。

  在花甲之年,他重新騎上了那輛自行車。白天探訪親歷者,晚上整理採訪筆記。“有的時候去找親歷者,單程就有10公里路,騎了快一個小時,最後還是讓我找到了。”提起那段日子,季發農的臉上滿是自豪。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季發農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當自己輾轉找到陳本權老人時,這名慘案的親歷者已經年近九十,在做完記錄後不久,老人就去世了。

  5年間,季發農找到了15名親歷者,寫下了數百份筆錄,整理出了近萬字的調查報告。從傷亡者的人數、姓名、年齡,到房屋等財産的損毀情況,都有詳細記錄。

  “很多事比錢重要”

  建湖縣城通往顏單鎮的公交車上,常常能見到季發農的身影。“季老,去哪兒?”常常有人跟這位老鎮長打招呼。“我啊,去上班!”季發農挎著包,中氣十足地回答。

  退休後的季發農,似乎比以前還要操勞。因為在當地威望高,他身兼了好幾個協會的主席,每天都忙得不亦樂乎。儘管沒有工資,他卻依然堅持6點鐘起床,8點之前到辦公室,比鎮政府裏的一些小年輕來得還早。

  除了開宣講會,季發農還與鎮上幾家困難戶結對。“季老除了給我送愛心,還教我養雞鴨致富。”71歲的漕橋村村民劉廣喜告訴記者,自己家裏現在有將近300隻家禽,已基本解決了溫飽。

  “老季啊,就是個工作狂。”季發農的好友朱留榮對現代快報記者説,在同事們當中,季發農有“拼命三郎”的外號。“開夜車看文件,寫材料,每天都覺得自己有很多事要做。”

  去年9月份,一份首印5000余冊,記錄了顏單鎮33位抗戰英烈故事的《顏單群英譜》面世。而在這本小冊子的背後,凝聚了季發農十多年的心血。

  朱留榮告訴記者,不少人都曾這樣那樣地勸過季發農。“你年紀這麼大了,又沒有額外的工資,休息一下吧!”他們説。

  “不是錢不錢的問題,有很多事情,比錢更重要。”面對現代快報記者,季發農捋了捋業已花白,卻根根站立的頭髮,哈哈大笑。

  ■推薦人:

  許步樓 季發農的好友

  退而不休

  發光發熱

  老季比我大兩歲,退休前他是鎮長,是領導,我是鎮裏的教育幹事,那時他就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幾十年來一直騎著自行車到村裏做工作,有什麼事情都是帶頭做。退休後他的“官癮”還是那麼大:鎮關工委主任、扶貧協會會長、老年體委主席……唯一的區別就是,除了退休金外,16年來他不拿一分錢工資。

  記得2014年6月份,老季騎著自行車去縣人社局協調工作,結果在路上被一名中學生的電瓶車撞倒了,醫院檢查是腿部骨折,醫生讓他臥床三個月,沒想到打了石膏的老季用電話直接遙控指揮,一刻沒閒。“我都被他鬧死了。”每天幾個電話,安排我們做事情,做不好的還會打電話“訓斥”,因為都是退休的,大家也是發揮餘熱,盡力而為,但沒想到老季做事情比在職的還認真。

  不能完全理解的還有他的家人。“他有3個子女,工作後都成家也有了孩子,可老季一天也沒有帶過孫子孫女。”就因為子女都理解他,認為退休後應該好好休息,頤養天年,孩子都自己帶著,從未要老季操心。“可是老季卻放著舒服日子不過,又跑過去上班,而且沒有報酬,子女們當然有意見。”不過,老季在家説話管用,平時老伴也要聽他的,子女們只能乖乖順從,而且看到父親樂在其中,他們也慢慢接受了這個老有所用、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傻”父親。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