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國中秋節,敦煌研究院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畫和遺書文獻中涉及古代“中秋”的傳統民俗活動。圖為:莫高窟第35窟中壁畫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觀音菩薩。 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
莫高窟壁畫裏顯示,盛唐時期敦煌民眾是如何度過中秋節的場景。 敦煌研究院提供 攝
中新網蘭州9月27日電(崔琳)9月27日,是中國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又逢一年月圓時。敦煌研究院通過其官方微信披露了一批敦煌壁畫和遺書文獻中涉及古代“中秋”的傳統民俗活動,重現古代敦煌民眾登“拜月樓”祈願家人長壽團圓、情人團聚等場景,溫馨浪漫。
中新網記者梳理髮現,此次披露的壁畫、文獻中主要涉及古人繪製在壁畫上與月有關的圖像,大多是唐宋時期的古人手跡。我們能從壁畫中菩薩右手托起的月亮裏,清晰地看到月兔、桂樹、金蟾這些元素。
“正是這些圖像,從細節處證明了華夏民族文化是相容並蓄、開放多元的。”敦煌研究院分析稱,月兔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佛本生經·兔本生》中都有記載。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國月亮神話裏月兔文化來源於古印度。當然,學界另有説法,認為印度神話是中國月兔文化同構中的重要一環,不是唯一構成。
同時,關於月中樹的説法,根據唐代奇書記載,月桂樹是高五百丈的,而且樹下有個人在一直砍樹,但是樹卻隨砍隨合,根本不可能伐倒。砍樹人是漢代人,叫吳剛,因為他在學習仙道時犯了過錯,就被天神貶到月亮裏砍樹。
敦煌研究院進一步解釋,月中有樹,不僅中原的唐代人有記載,且印度的佛經中也有記載(《佛説長阿含經》),可見這不是我們獨創的,是不同文明彼此交流、影響的結果。
唐宋時期的敦煌地區非常重視月神,根據敦煌藏經洞文書P.2661《吉兇避忌條項》的記載,月在古代敦煌地區,是六神之一。而且P.2661還提到:“右難此六神名字,識之不兵死,女人識之不産亡,有急難,呼此神老(名),老不避(備)死,吉。一雲,知此六神名,長呼之,即長生不死,上為天官。”由以上記載,可知道古代敦煌月神的神職功能:保祐人們能吉祥如意、長生不老。
據此,古代敦煌就有拜月習俗。在敦煌藏經洞文書P.2838《拜新月》中可清晰看到,古代敦煌民眾在中秋之際會登上專門的“拜月樓”,且拜月人大多是以盛裝打扮的女性為主,拜月內容則為祝福家人長壽、家庭團圓、有情人得以團聚。
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的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是目前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