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主題會議現場。 曾潔 攝
中新網濟南8月24日電 (曾潔 李洋 梁犇)明朝中國與全球的互動,19世紀末期天津成為全球化實驗室,20世紀初期中國在國際聯盟中的角色……百年來首次相聚在中國的2600余名全球史學專家,24日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主題會議中重新審視中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角色和份量。
在24日開始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首場主題會議上,中新網記者聽到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法國、羅馬和中國的歷史學家熱議的6個話題,都是圍繞中國與歐洲、美國、日本乃至全球的互動關係,專家們用全新視角重新審視了中國在世界進程中起到的作用。
日本歷史學者川島真的議題《中國近現代外交史上的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朝貢體系》和研究羅馬歷史的學者關於《20世紀初的中國與國聯》的觀點,激起了在場學者關於19、20世紀中國與全球互動的大討論。
美學歷史學者PaulA·Kramer的議題《金門與門戶開放:1868—1910年文明、帝國與美國排華史上的例外》引來眾多學者提問,如圍繞美國在19世紀到20世紀對華、對日的政策差異,美國排華政策形成的淵源等。PaulA·Kramer作出回應表示,歷史上美國各地區對華有著不同的政策,對日本也是如此,但這都沒有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只是美國根據國際局勢産生的政策。
“20世紀初期的中國,其實並不是一個邊緣化的國家,雖然當時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國為美、英、法、意、日,但中國仍參與到了該西方組織中”,本次主題會議評議人Kenneth·Pomeranz認為,認識真實的歷史有助於正確判斷當前的國際形勢。
本次主題會議的召集人之一,中國歷史學者王建朗在評價國際學者熱議中國的歷史角色時認為,本次會議最大的收穫,就是各國學者意識到研究中國需要結合中國的歷史語境,重新評價中國在國際關係中的角色。(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