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首都圖書館規定研究生以上學歷才能看古籍

時間:2015年04月21日 15:02 來源:金陵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金陵晚報記者 鄭璐璐 王婕妤

  近日,首都圖書館歷史文獻閱覽室規定,閱讀該閱覽室圖書需要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或是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研究人員,這項似乎帶有“歧視”的規定立刻引起了讀者的不滿,在網路上引起熱議。究竟為何有此規定?在南京的圖書館閱覽文獻古籍是否也有相關條件限制呢?昨天記者向多家圖書館了解後發現,這種“歧視”在南京沒有,但是想要借閱古籍確實有諸多限制。而更意外的是,在諸多類別的古籍中,並非越久遠的越難看到,反而民國時期的文獻讀者大多難見真容。

  南京的圖書館對學歷沒要求

  在首都圖書館歷史文獻閱覽室的門口立著這麼一塊告示牌,“歷史文獻閱覽室接待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研究人員以及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讀者憑D級或E級讀者卡進入本閱覽室”。這樣的規定,讓讀者不滿,覺得讀者都有讀書的權利,如此規定有“歧視嫌疑”。

  在南京借閱古籍也有“歧視”嗎?昨天記者第一時間向南京本地幾家圖書館了解,南京的讀者似乎幸福很多。“只要持有圖書館的閱覽證,都可以進入歷史文獻閱覽室進行相關書籍的閱讀。”金陵圖書館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於讀者的學歷圖書館並沒有任何要求,歷史文獻閱覽室所藏書籍包括普通古籍、善本古籍、民國圖書、影印古籍、古籍全文數據庫等,所有圖書只可以閱覽並不外借。南京圖書館也是類似的情況,歷史文獻部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影印古籍都在開架上,讀者可以隨時取閱,而一些普本和善本的古籍均為閉架圖書,放在專門的書庫中。”讀者有閱讀需求的話,需要填寫書籍名稱、書籍號等內容,填好後交給工作人員,由閱覽室工作人員將書拿出供讀者閱讀。

  “我們對所有有工作需要、學習需要的讀者,都開放歷史文獻閱覽室,但是如果讀者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而來,隨意翻閱,當然不太好。”對於首都圖書館的規定,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畢竟古籍非常珍貴,稍微毀壞都是不行的,這樣的做法也是想更好地保護古籍。”

  南京天氣變化影響古籍借閱

  雖然對於進入歷史文獻閱覽室借閱的讀者本身並沒有條件限制,但是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想要看古籍其實還是有一定要求和難度的。在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閱覽室借閱古籍,要求放在規定的木頭架子上,而且對讀者手中拿的筆也有嚴格要求。“不能用一切帶有墨水的筆,進入這個閱覽室,就只能帶著鉛筆。很多讀者有需要會在自己的本子上有所記錄,哪怕是記在自己的本子上,也只能用鉛筆。”南圖工作人員介紹,“因為萬一有一丁點墨汁蹭在了古籍上,都是對古籍不可挽回的毀壞。”

  此外,金圖工作人員介紹,在桌面上還不能放水杯,防止水的灑漏。而就是遵守了這些規定,也並非進入閱覽室就能閱覽到古籍,“因為古籍的保存需要恒溫恒濕,在南京的梅雨天或者極乾燥的情況下,我們也會對古籍的出庫有所限制,因為會出現溫差和濕度差,會讓讀者推遲借閱的時間。如果古籍在破損待修的狀態下,也會建議讀者等修補好了再來。”在借閱完畢之後,工作人員甚至會逐頁翻看借出的古籍,以檢查古籍狀況,“我們出庫、入庫,交到讀者手中以及收回都會有嚴格的交接工作。”

  不過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其實想要閱讀古籍資料並非只有一個辦法,“古籍文獻都是為社會服務的,所以一般的古籍都會有掃描件或者影印版,只要不是對原件版本的研究,一般通過借閱普本、善本的替代品影印版就可以了。”

  最難借閱的其實是民國文獻

  關於古籍借閱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古籍文獻。但個別文獻因為破損需要保護等原因,讀者難見其真容。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些難見真容的古籍,可並非都是時間越久遠的越難見,反而距離現在時間頗近的民國文獻,成為最難見的古籍。

  “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印刷品質的問題。”金圖工作人員解釋,“明代的一些古籍,現在都可以翻閱無障礙,但是不少民國文獻卻不能拿出來,主要還是因為當時使用的新式的印刷技術。當年因為剛剛接觸了國外的一些新式印刷機,生産的紙與我們之前的手工紙完全不一樣。”

  因為當時的“技術不過關”,“國外的這個新技術讓紙中殘留很多化學原料,所以甚至比明代的古籍更不容易保存。這種紙也就持續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技術的改進,化學原料沒有了之後,又恢復了保存條件。但那段時間的文獻,破損程度比明代古籍還要嚴重。好在大部分文獻都有影印版本,彌補了一些遺憾。”這位工作人員解釋。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