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博物館條例》亮點解讀:向非法收藏品説“不”

時間:2015年03月03日 14:13 來源:山西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務院2日公佈《博物館條例》,標誌著我國博物館行業第一個全國性法規文件正式出臺。博物館既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也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條例的出臺,對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納入法治軌道具有重要意義。記者就此專訪有關專家,對條例中的亮點進行解讀。

  為非國有博物館“混亂無序”建章立制

  在自家院子裏騰出兩間房掛牌成立“博物館”;消防、保藏手段幾乎為零;藏品數目少,大批贗品充斥其中;展廳面積不斷縮水,入不敷出……近年來,多地民營博物館數量猛增,但缺乏良好的盈利模式,藏品奇葩、無證經營、監管缺位等問題,是一些民營博物館普遍存在的隱患。

  條例明確將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産設立的博物館進行了重新界定,定名為“非國有博物館”,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和屬性,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創造條件。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認為,條例在博物館的定義、性質、宗旨、財稅扶持政策、管理監督等方面,不區分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體現了國家在性質、職能、責任、權益等方面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的原則。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博物館總數4165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811家,佔比19.5%。仍處於發展初期的非國有博物館方興未艾、多姿多彩的同時,管理不規範、基礎薄弱、違法買賣出土文物等問題也十分突出。據了解,目前60%的館尚未建立藏品登記、管理制度;30%的館經費入不敷出;20%的館尚未完成法人登記手續;贗品比例畸高,展覽品質普遍偏低……更有個別非國有博物館“挂羊頭賣狗肉”,打著博物館的幌子向政府和社會索要政策、資金支援,卻幹著違背博物館宗旨的勾當,嚴重敗壞了博物館的聲譽。

  上海大學歷史系博物館學教授呂建昌認為,推動非國有博物館從“混亂無序、野蠻生長”到建章立制、規範運作,是此次條例賦予非國有博物館“平等身份”的最大意義。

  鼓勵博物館做好“文化生意”

  “萌萌噠”《雍正行樂圖》去年風靡微信群,累計轉發超過80萬次,讓銷售各種故宮文創産品的“故宮淘寶”店著實火了一把;臺北故宮的“朕知道了”膠帶別出心裁,成為文青們旅遊必購的紀念品之一。依託豐富的文化文物資源,博物館投入文化創意産業經營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此次頒布的《博物館條例》明確了博物館在不違背其非營利屬性、不脫離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開展經營性活動。

  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李耀申説,做好經營是博物館解決自我生存之道的普遍做法。“事實上,國際上許多博物館的生存也不完全依賴政府。如美國的博物館一般獲得非政府組織、個人捐贈等財力支援外,缺口部分則通過舉辦特展或巡展、開發經營文化産品等來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

  在上海,一座由楊惠姍、張毅夫婦創辦的琉璃博物館受到了參觀者的歡迎。該館開業4年來,以經營琉璃藝術品和餐廳所得,反哺博物館在國內舉辦的多項藝術大展,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這更説明,博物館雖屬文化事業,更要善做、做好‘文化生意’。”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説。

  向非法收藏品説“不”

  藏品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保護好、管理好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是博物館的核心使命之一。條例明確要求,加強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管理和保護,禁止取得來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

  我國博物館館藏文物數量巨大,品類繁多。據統計,我國文物系統的博物館擁有藏品數量超過3000余萬件(套),非國有博物館等也都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文物。

  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安來順表示,禁止博物館取得來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既屬於法律明令禁止的範疇,也是博物館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更是世界各國在博物館收藏方面的公認立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受利益驅動,文化遺産從考古挖掘到保護都存在挑戰。如果博物館沒能守住這一底線,使之成為非法盜掘的棲息地和終點站,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也會隨之遭受質疑,向公眾傳遞負面信號。”安來順説。

  呂建昌還指出,特別是一些非國有博物館在吸納藏品與管理方面問題層出不窮。藏品來源不清、魚龍混雜,甚至有不少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非法收藏,日常管理也混亂無序。隨著條例的頒布,非國有博物館將在管理上走入正軌,嚴格“自律”與“他律”,那些接近法律禁區的灰色地帶將不可再觸碰。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