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袁闊成遺體告別式8日八寶山舉行 田連元等悼念

時間:2015年03月03日 07:59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袁闊成1984年在央視春晚表演《贈羽扇》。

  評書表演藝術家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遺體告別式3月8日八寶山舉行

  袁闊成逝世(1929-2015)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于2015年3月2日淩晨3點30分,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86歲。袁闊成是當今評書界輩分最高的藝術家,與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並稱“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他的代表作《三國演義》曾是八十年代最受歡迎的評書作品之一。袁闊成還是説新書的第一人,他創作的《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岩》等新書都轟動一時。

  記者了解到,相聲演員李金鬥年前曾去醫院探望過袁闊成,老先生精神不錯,但病情已不樂觀。袁闊成去世後,許多曲藝界人士和普通觀眾也紛紛在網上自發悼念。據悉,袁闊成先生的遺體告別式將於3月8日上午9點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廳舉行。

  ■ 人物特寫

  14歲登臺,開創評書許多“第一”

  袁闊成1929年生於天津,他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是著名的“袁氏三傑”。袁闊成自幼熱愛評書藝術,後拜師評書前輩金傑麗,恩師賜其藝名“闊成”,與連闊如、張壽臣、固桐晟等平輩。

  評書是中國的口頭文學,是古代歷史與市井文化的結合。據評書名家馬岐介紹,袁闊成14歲登臺,17歲就在東北小有名氣,有“説書小神童”美譽,他的評書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評書不同於小説朗誦和單口相聲,“評書重在評,不僅每一句要有評論,有自己內心的再創造,同時還要刻畫人物”。在馬岐看來,袁闊成先生評書藝術的特點是其颱風純正,沒有低級包袱,尤其擅長表演,通過手眼身法步來塑造人物,“能在很大的空間裏表演,還在工體都演過,他對評書的電視錄影也有貢獻”。

  袁闊成勤奮多産,自20世紀40年代從藝以來,他創作了不少評書,這其中包括近20部新評書。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也為業界與觀眾津津樂道。因而獲得了“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的美名。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原文藝中心高級編輯陳連升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就與袁闊成合作。他認為,“新”是袁闊成評書藝術的最大的特色。“他開創了許多‘第一’:第一次脫掉傳統的長袍大褂,改穿中山裝和皮鞋;第一次讓評書走出茶館,走上大舞臺;第一次撤掉場面桌、折扇和醒木,赤手站立説書;第一次引入評書的導演機制”,陳連升介紹説。袁闊成還將傳統評書的技巧注入“新書”中,他創作的現代評書也堪稱經典。編劇史航認為,像《烈火金剛》、《林海雪原》這些“新書”經袁闊成“妙口生花”,“就成了鄉里鄉間馳騁過的傳奇,就像落葉成為了土地本身”。

  ■ 精彩橋段節選

  1 《三國演義》對呂布的“開臉兒”:“亮銀冠,珍珠嵌。雉雞尾,真好看。龍鱗甲,似秋霜。胭脂袍,團花現。唐猊鎧,避刀槍。八寶帶,水鏡鏨。寶雕弓,如彎月。走獸壺,斜插箭。赤兔馬,火炭紅。畫桿戟,神鬼戰。少年英俊風流將,閉月羞花芙蓉面。”

  2 《三國演義》:關羽于灞橋挑袍而走,曹操心有所感,要眾將向關羽看齊。眾將齊聲高呼表決心:“向關雲長學習!”

  3 《水滸外傳》:美男子“玉幡竿”孟康被寨主的妹妹看上了,這是一個五大三粗的姑娘。怎麼個大法?請看這位大小姐穿的那雙繡花鞋,愣是從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人三才陣……一直到十面埋伏陣,全給繡上去了。

  4 《紅岩》:國民黨中央社女記者瑪麗(中國人),因為崇拜美國的生活方式,衣著言行盡出笑料:“黑頭髮染成了金黃色。但使小姐最苦惱的是:美國人眼珠是藍的,她的眼珠是黑的。為此,她東求師西訪友,打聽怎麼才能使眼珠變色。後來遇上一位聖人,給她出了一個主意,叫她拿藍墨水點了一回,嗬,差點兒瞎了。”

  5 《烈火金剛·肖飛買藥》:肖飛離開藥房,自行車巧換摩托車,衝出東門再一次經過日軍崗哨時,“鬼子一瞧肖飛來了,他可高興了,心説,你看怎麼樣,我就知道是自己人嘛,有急事,把自行車扔在家裏,騎摩托來了。肖飛到眼前,鬼子大喊一聲:‘喬子開!’(倣學日語發音,意思為立正)肖飛一聽,什麼?餃子給?包子也沒工夫吃了”。

  整理:清平客(青年評書演員)

  懷念袁闊成

  想説《西遊記》,沒説成

  我們家也都是説書的,但我説書實際上也受到了袁先生的影響。他説得太好了,刺激到我了,這就啟發我要繼續搞評書。袁先生為什麼是大家,他很去體會評書的內涵,每一句要有評論,這個小説做不到。好的評書演員就是導演,能分出生旦淨末丑(的不同行當)。他傳統技巧基本功很好,否則也説不了“新書”。

  袁先生是新中國成立後説新書的佼佼者,新書説得最好的就是北京的李鑫荃和東北的袁闊成。1953年以後就不讓説“老書”了,以前的傳統被打倒。傳統的説了那麼多年當然好了,“新書”不好説。袁先生的《紅岩》、《林海雪原》都堪稱經典。

  1963年,中國曲藝家協會舉辦的説新書交流會上,袁闊成、李鑫荃,還有我父親馬連登三人同臺演出,兩個“新書”一個傳統的,主持人是趙樹理和苗培時。袁先生説的《紅岩》裏的《許雲峰赴宴》,轟動一時。當時他還在東北,是為這個演出特地調來的。

  袁先生他繼承了評書的傳統藝術,但他錄傳統的比較少,他17歲時拿手的《永慶昇平》就是傳統評書,幾百個觀眾被他迷住了。他還很拿手《十二金錢鏢》,但後來他不願説,説是糟粕。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他自己改編了《三國》和《封神榜》。老先生還跟我説過想説《西遊記》,但歲數大了,沒説成。他説,《西遊記》是神話小説,不好説,得改編,得有現實意義。

  口述:馬岐(評書表演藝術家)

  錄製《三國演義》稿費沒多少

  袁先生是個大家,但他這個人非常樸實、謙虛,完全沒有架子。1981年到1983年,他花了三年時間錄《三國演義》,就在禮士路廣電總局招待所的一間五平米的“小黑屋”裏寫。他一點也不講條件,覺得這地方挺好挺安靜,沒什麼人。其實最後稿費也沒多少,這三年工夫要是去演出,他能掙很多錢,但是他為了弘揚評書藝術任勞任怨。袁先生為人隨和,跟編輯的合作也特別好,編輯打斷他,他也沒有任何厭煩,就説“提醒得好!馬上就改”。

  袁先生的可貴之處在於對時代特色的敏銳把握,以及注重深入和體驗生活。為了説好《紅岩》,他深入大山,去體驗抬“滑竿”的生活。他利用評書這種傳統的曲藝形式來編演現代生活,非常接地氣,而不是閉門造車,這點很值得肯定。

  他編演的《三國演義》很受歡迎,他採用的是“古事新説”,所以有人説他是藝術家兼文史老師。這部書裏面有一段是曹操賞識關羽,給他送去美女和黃金,但關羽不領情,曹操最後還喊了一句,“向關雲長學習”。他把當代的流行語匯也往里加了。

  口述:陳連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原文藝中心高級編輯)

  評書界不可彌補的空白

  我和袁闊成先生交往五十多年了,從二十來歲我就認識他。所以,我對他的了解比較全面。在生活中,他是一個很幽默很有思想的人。袁闊成先生是評書界的泰斗級人物,他尤其在説“新書”方面,起到了旗幟性的作用。在社會上,袁闊成先生受到大家的歡迎,他的《三國演義》評書受到很多讚揚和關注,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接見過他。袁先生的去世,對我們來講,是一大損失,對評書界也是一個不可彌補的空白。

  現在,評書藝術還是有觀眾,但是袁闊成先生所開拓的這一片領域,後人恐怕都很難彌補。如今有些中青年評書人,從時代環境、個人修養、天賦條件等方面來説,和袁先生比都有差距。作為一個業內人,我是這種看法,不見得能代表眾人。

  口述:田連元(評書表演藝術家)

  評書失去了一個門類

  我是今天(3月2日)11點剛剛知道這個消息,有點發愣,袁闊成先生是我本門的師叔,跟我父親(連闊如)是同門師兄弟,跟我先生家的交情也很深。

  袁先生走的最大遺憾,是北京評書失去了一個門類。他家是説“短打書”的,評書的“袍袋書”和“短打書”是最主要的兩大門類。他一走,一個行當,一個門類沒有了,從此沒有人説北京評書的短打書了,我心裏特別傷感。以後要想再跟他學也只能從音像製品那學了。袁先生一走帶走一個門類,是我們評書界的巨大損失。袁先生短打書的特點是基本功特別紮實,語言精煉,動作乾淨利落脆,表演動作也非常漂亮。他説的《水泊梁山》那叫一個精神,誰能比得了呢,可惜沒有人傳承下來。

  口述:連麗如(評書表演藝術家)

  評書“京味兒”得數袁闊成

  我小的時候經常聽評書,袁闊成先生的評書,我聽得特別特別多。那時,還是抱著“匣子”——我們不叫它收音機——有固定的頻道,定時播出,比如會播出《三國演義》、《烈火金剛》。但是,有些“橋段”什麼頻道都會播,比如“肖飛買藥”,這個橋段,我是聽一次喜歡一次,聽了很多遍,一放,還是想聽。

  一般來説,評書有“四大家”的説法,指的是單田芳、袁闊成、田連元、劉蘭芳這四人。每個人都不一樣,給我的感覺,單田芳的“啞嗓”有自己的特點,劉蘭芳則是女聲特點,田連元的聲音介於單田芳和袁闊成兩位之間。真正字正腔圓,且説得有“京味兒”,還就得數袁闊成先生。他的音色、音調,我覺得是能夠被廣大的聽眾所欣賞、喜歡的。

  口述:紀連海(《百家講壇》主講人)

  新京報記者 陳然 吳亞順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