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主持人柴靜一回歸公眾視野便再次掀起收視風暴。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2月28日她的新作——《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首發,播出僅一天,網路點擊近億。數據顯示,截至昨日早9點:騰訊播放7426萬次,樂視播放1063萬次,優酷播放1006萬次,搜狐播放203萬次,愛奇藝播放109萬次,鳳凰播放69萬次,馬鈴薯播放63萬次,合計播放9939萬次。
這部片子引發高層重視,昨日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表示,已經看過柴靜的紀錄片,還給她發短信表示感謝。柴靜前同事崔永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對柴靜表達了敬意,不過他對這部片子“治霾”的效果並不看好。
引發共鳴:休戚相關的大事讓觀眾心有慼慼
《穹頂之下》中,柴靜走訪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並多國實地拍攝了解治污經驗。片中引用332個數據、51張數據表,以理性、精確、客觀的方式,為我們撥開霧霾背後的層層真相——中國霾根源在於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紀錄片播出後引起了網友廣泛共鳴,“不要等問題出來後再去挽回。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霧霾已經成為每個人必須應對並亟須解決的問題!遠離霧霾,呼吸同一片純凈天空!”等留言昨日成為刷屏熱詞。此外,片中“説實話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這麼活”,“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等名言也迅速成為網路熱點。
回應質疑:柴靜沒有從片子中收入一分錢
點讚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該片的傳播方式值得稱道,“選擇在兩會之前的一個霧霾天上線,更容易引起官方和民間的重視”,“多家網站推送頭條,迅速擴大傳播面”。不過,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優酷網宣傳負責人時,卻發現這些説法其實多為附會。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這部紀錄片的演講場景拍攝于2015年1月27日晚上,地點在北京大興星光影視園。片子的前期調研、後期製作全部由柴靜團隊完成。”“片子是柴靜主動向各大網站推薦的”,“片子播出完全是公益性質;柴靜也沒有提出什麼條件,比如必須幾天推送頭條,網站為片子做什麼宣傳工作;柴靜沒有從片子播出中收取一分錢。”
在此前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對於自己未來是否會成立個人公司製作節目,柴靜予以否認,稱這次的調查紀錄片,只是個人調研,播出也是公益性質,與其做事的都是自己的朋友。她也表示:“如果將來有機會,希望仍能與他們一起,為轉型中的社會做一點記錄和分析的工作。”
小崔點評:“穹頂”的作用啟蒙大於治療
在眾多網友點讚、環保部部長感謝的同時,柴靜的前同事崔永元卻表示了悲觀的看法。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他表示:“《穹頂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啟蒙,但對於國家霧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計。你可以推斷一下,假如柴靜拍了一個深入淺出的紀錄片,讓所有人都明白了霧霾的原因是什麼,如此就導致霧霾被徹底治理,那你説我們要那些部門幹嗎用啊?”他認為,霧霾問題最主要是解決難。
“我當時做大貨車對北京污染情況調查,連續做了15天,助手開車,我來拍攝,每天拍到淩晨。做完15天,我把材料匯集到管理部門,管理部門和柴靜片中表達的如出一轍;比如市政部門晚上是可以查大貨車是不是沒蓋好、是不是往下掉渣土?但是他沒有攔車的權利,攔車只有交警才能攔,但是交警又不管這些,大貨車有車牌又正常行駛,沒有違反交通規則。按他們的説法,必須得有三個部門聯合執法。可怎麼可能三個部門天天聯合執法呢?當你聽到這些結論時,特別沮喪——不是沒人發現問題,就是解決不了。”不過,對於老同事,他仍然表示欽佩:“調查記者不是影視明星,她不是在別人掌聲鮮花下生活著,她的榮譽感來自於她對自己職業的尊重,這是最重要的。”文/本報記者 祖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