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神農架8月20日電 題:神農架《黑暗傳》歌師:守住漢民族記憶
中新社記者 郭曉瑩
“華中屋脊”湖北神農架群山深處,安臥九汪碧水,這裡便是被稱為“神農江南”的大九湖。
農民陳切松的家就在這湖山之間,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歌師——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黑暗傳》最年輕的傳承人。
“《黑暗傳》被譽為漢民族的創世史詩,其實是長期流傳在神農架及其相鄰地區為亡者守靈時演唱的待屍歌。”神農架林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吳太地告訴記者,《黑暗傳》起源於神農架及周邊地區的喪鼓歌場,唱本始於明代,多以口頭和手抄本形式在民間流傳,後經專家整理出版,曾轟動一時。
時至今日,神農架地區依然沿襲著“打喪鼓”的習俗。有人去世了,靈柩停在家中,孝家請歌師“打喪鼓”,歌師們在一起比“講古”(即講歷史故事),最終由德高望重的歌師唱《黑暗傳》,才算作罷。
《黑暗傳》從盤古開天之前黑暗的混沌世界唱起,講述人類從初造到再造直到“治世”社會形成的漫漫歷程,被視為“漢民族最早的血脈和記憶”。
由於故事太長且深奧繁複,演唱過程中易出錯,普通歌師都拒絕演唱《黑暗傳》。
38歲的陳切松是為數不多會唱、敢唱《黑暗傳》的歌師之一。從14歲開始,他潛心學習傳唱《黑暗傳》,如今已是當地最有名的歌師,經典段落隨口就能唱。
“赤眉老祖下蓮臺,兩眼須須觀世界,觀看四方一片水,觀看四面水連天……”陳切松以神農架特有的方言且吟且唱起赤眉老祖丟仙丹入海形成崑崙山的故事,嗓音低沉,余韻古樸蒼涼。
“這只是其中一小段。”陳切松説,外公留下的《黑暗傳》手抄本有3000多行,後幾經輾轉遺失,自己僅憑記憶記下了一部分。
《黑暗傳》為陳切松呈現了一個華麗、瑰奇的神怪世界,但現實中,他是一個為生計發愁的農民。
風光旖旎的大九湖卻是極為苦寒偏僻之地,每年的無霜期短,只能生長蘿蔔、白菜、馬鈴薯和玉米,陳切松不得不靠打臨工討生活,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出名後,陳切松有過多次離開大九湖到外面謀生的機會,但他都放棄了。
“離開了神農架,還有多少人會欣賞《黑暗傳》?只有這裡才是我的家,我的舞臺。”陳切松説,自己願意清貧一世,守住漢民族血脈和記憶。(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