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吃這口鍋煮的飯長大的!”6月29日,古藺縣大寨鄉大寨村五組村民蔡貢三把自家珍藏了四代的銅鍋拿了出來,這是紅軍送給他母親陳萬珍的一口銅鍋,蔡貢三準備把它捐獻給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
記者在蔡貢三家看到,這口“紅軍鍋”係黃銅鑄制,直徑約18公分,周長60公分左右,陳舊且有銅綠,鍋的木把柄保持原狀,整個銅鍋仍“結實渾厚”。
1934年農曆12月30日,四渡赤水時的紅軍路過大寨壩(現大寨鄉)。
衣著破爛、腳穿草鞋、頭戴斗笠是紅軍給蔡母陳萬珍的第一印象。感受到紅軍對人和善,當時蔡母懷孕八個月,仍為他們“燒茶送水”,紅軍用開水和著自身帶的乾糧就算一頓飯。到了晚上,紅軍有的住在蔡家裏,有的直接在屋外檐坎上鋪上一塊布就睡了。第二天,紅軍離開時,看到蔡家很窮,就把這口銅鍋送給了蔡母,並告訴她銅鍋比砂鍋耐用,生孩子的時候可拿來煮飯吃。紅軍走後不到一個月,蔡母生下了蔡貢三。
1947年,古藺土匪猖獗,見值錢能用的東西就搶,蔡母為了不讓這口“紅軍鍋”落在土匪手中,把它埋進了土裏。
1974年,蔡母臨終時,一再告訴蔡貢三及家人:“紅軍送的銅鍋一定要保存好,當作紀念。”
蔡貢三一家嚴守母親囑咐,歷經四代,保留至今。
耄耋之年的蔡貢三是大寨鄉老年協會的會長。今年,他到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博物館參觀時,偶然發現自家還與紅軍有淵源。“當時就有捐贈想法,但還得回家商量。”蔡貢三説。
蔡貢三有五個女兒,她們住在古藺、瀘州、新疆等地。蔡貢三把想法透露後,得到全家老少的一致贊同:把“紅軍鍋”捐贈出來。“我已經八十了,獻給博物館,保留的時間更長。”蔡貢三説,那樣“紅軍鍋”的價值更能發揮出來,也讓更多人知道紅軍長征的艱辛,教育更多的人。
古藺縣文物局局長邱光前告訴記者,“這口‘紅軍鍋’是對紅軍長征途經大寨的實物佐證,也是古藺縣首次發現紅軍四渡赤水時贈予老百姓的銅鍋,有很強的歷史價值。”張濤 記者 孔芒 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