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橡皮、語文書;聽寫、提問、做卷子……近日,一堂別致的“語文課”在人藝“開講”,主人公是7個普通人以及前來觀賞該話劇的200名觀眾。導演黃盈表示,發揮互動的專長,帶領觀眾一同上課,並在結尾給觀眾們留了家庭作業,雖然帶著大家玩著笑著,但也在引發思考,促我們成長。
話劇《語文課》,將舞臺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從劇場頂棚吊下來的白熾燈,還有漆成黃色的木門……都營造出熟悉的教室環境,一下子把觀眾拉回到學生時代。
除了舞美的獨特設計,《語文課》還為觀眾準備了上課的用具,鉛筆、橡皮、課本都一一分發到觀眾手中。80後觀眾們倍感親切,課本中有從小學開始學過的《小貓釣魚》《烏鴉喝水》《劉胡蘭》《羅盛教》,一直到高中的各種古文篇章。除此之外,劇組還頗為用心地將民國課本的豎版繁體文章和新版的語文課教材也納入其中。據導演黃盈介紹:“遴選課文是一項巨大艱辛而又樂趣無窮的工作,劇組找來各個時期的各類教材,翻看搜尋,前後關聯,希望能從中挖掘出課文之外的東西。”
《語文課》除了帶領觀眾上了一堂課,也講述了劇中7個普通人對於“語文課”的感動。他們扮演各種角色,也演繹數年前的自己……如今回望,有説不盡的滋味,有笑有淚。
這個帶有一絲懷舊的題材,深深喚起了觀眾的共鳴。黃盈曾表示,《語文課》的創作是想探究“我們是如何從一個四處瞎逛的小孩子變成今天的自己的”。黃盈在接受採訪時説:“我經常想,在‘我從哪來,要到哪去’一頭一尾的兩個點之間的整個生命是如何度過的?我們‘要到哪去’,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自己的意願,或者説是下意識中的意願。而語文的學習對於‘要到哪去’的問題有時候就是船舵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原本的意思因人産生差異,影響著性格的形成、事件的導向和生命的路途……”
在劇中,每一個觀眾都變成了一個“學生”,從最開始入學的學坐姿、學筆畫、聽寫、朗讀文章,所有的觀眾都參與其中。觀眾起初對於這樣的“互動”形式還稍顯緊張,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的互動熱情也十分高漲。當臺下的觀眾在演員的帶領下,共同朗讀“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時,朗朗的讀書聲讓觀眾瞬間回歸學生時代。在“聽寫”環節,臺上的演員以遊戲的方式考觀眾“筆畫”,臺下200多名觀眾都認真地拿筆答卷,“考試”結束後,劇場也響起了一片考試結束的歡笑聲。該劇的結尾,演員為觀眾們留了一道作文題,並希望觀眾能將這份家庭作業收藏起來,作為這堂“語文課”的收穫。
對於這種獨特的互動方式,黃盈表示:“這一次的互動十分冒險,因為作品的完成必須通過觀眾的參與來達到,而這又特別像我們對語文的認知。同樣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讀來的感覺可能完全不同,這個戲也是這樣。每位觀眾的感受隨著個人對語文課的記憶、態度而不同。”
圖為演員在話劇《語文課》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