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北京首家民營24小時書店將亮相(圖)

時間:2014年05月13日 14:28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位於太陽宮愛琴海購物中心的單向街空間新店,于上月底低調開張。 本報記者 孫戉攝

  2014年的這個春天,對於實體書店來説或許真是個春天。

  幾個月前,人們還在為實體書店的接連倒掉而哀嘆;可是如今,情況有了根本性的逆轉。單向街空間、中信書店、字裏行間等知名實體書店品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轉型和擴張;三聯韜奮書店、博書屋則開始涉足24小時書店這一全新經營形式。對於京城愛書人來説,這個春天滿是書香。

  新書店扎堆兒下月開張

  像是約好了一樣,一批新書店將在今年6月前後接二連三地開張。

  單向街空間自從2006年誕生以來,一直以獨立書店的姿態進行標榜,但近來卻有轉型為連鎖書店的跡象。上月底,單向街空間的一家分店在太陽宮愛琴海購物中心低調開業,另一家分店則將於下月在社科院研究生院開張。與此同時,這家書店的創始人團隊還成立了北京單讀科技有限公司,他們或從原單位辭職,或從海外回國,準備全身心投入到實體書店這項事業中。單讀公司CEO于威説:“單向街團隊目前已有59人,我們也頭一次有了自己的辦公室。”

  實力雄厚的中信書店則準備將觸角滲透到居民社區當中。中信書店總經理陳非透露説,預計今年6月前,首家城市社區版中信書店將在深圳露面,這也是中信出版集團和萬科集團戰略合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中信書店城市社區店將快速覆蓋大江南北超過80個城市的400多個大型居住社區。”

  據陳非介紹,中信書店正在與萬科、支付寶等機構聯手,打算將新建的社區書店建成基於手機移動支付方式的“無邊界書店”,“將有望實現無人值守的新型社區及銀行網點小微書店的運營模式。”光顧這種書店的讀者,只需用手機輕掃圖書,就可以線上完成支付,隨手把書帶回家。

  此外,剛變身24小時書店不久的三聯韜奮書店也不再“孤獨”,北京首家民營24小時書店目前進入了倒計時——1200平方米的“博書屋”正在進行最後裝修,計劃于本月底或下月初正式亮相。博書屋位於德勝門外的北京出版創意産業園,由北京精典博維文化傳媒公司投資500余萬元興建,精典博維總經理陳黎明説,這裡不是簡單的24小時書店,而是一個文化綜合體,有圖書、咖啡館、小劇場、名家畫廊,也有數字閱讀區、兒童閱讀區。

  出版公司主導“開店熱”

  實體書店的生存狀況出現轉機,其實並非偶然。對實體書店扶持政策的出臺,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量。單向街空間創始人之一楊文軒説,從今年1月開始,國家出臺政策,對實體書店免征13%的增值稅,大大減輕了書店的經營負擔。同時,地方政府部門也紛紛出臺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為一些特色書店帶來了更好的發展空間。這些利好因素都為單向街開新店創造了條件。

  政策層面的利好消息,還吸引了更多資本進入。去年,一家投資基金找到單向街空間,希望為這家書店助一把力。于威説,“多年來,一直是我們幾個創始人拿積蓄辦書店,但大家都意識到書店不能總停留在一個小小的角落,它應該有更大的空間,容納更多的閱讀活動,最終,雙方達成了合作。”陳黎明也坦言,博書屋的資金來源,除了精典博維自有資金,還有投資商的資金加入。

  企業理念的逐漸成熟,也使得實體書店對自身的發展途徑有了清晰的認識。“我們一直有個理念叫‘融化的書店’,就是要把書店還原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場景中,讓閱讀重新融入生活,真正發揮圖書引導人生、助力幸福的作用。”陳非説,實體書店不再板著面孔了,而是要緊密地貼近人們的衣食住行,在商場、在社區、在旅途中隨時和它碰面。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次實體書店的變局背後,出版企業起到了主導作用。這些企業希望介入實體書店經營,實現多元化、立體化業態轉型的用心頗為明顯。就像陳黎明所説,“我們不僅會開24小時書店,還通過入股的方式投資了國內著名的連鎖書店匯智時代光華書店。”

  在陳黎明看來,圖書單品銷售一直在下滑,靠自身利潤已無法擴張和轉型,而由生産內容的出版企業來帶動圖書銷售的實體書店,或許會拯救實體書店,而且會實現圖書內容生産和銷售全産業鏈的打造。“如今這個時代,已經進入到大文化産業時代,單一形式的文化企業一定會被淘汰,或被並購掉。” 陳黎明説。

  熱潮之中仍要保持理性

  上個世紀90年代,實體書店也曾迎來黃金期;但這幾年,實體書店更多是和關張、倒閉、艱難聯繫在了一起。今年,實體書店竟然呈現難得的熱鬧景象,讓愛書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但面對這股熱潮,有業內人士提醒,盲目樂觀並不明智。

  陳非認為,實體書店不應盲目做連鎖,否則一旦手頭資源不足以支撐規模擴張,書店還是會面臨經營的壓力,甚至是倒閉的厄運。在他看來,出版集團、文化公司等大平臺因為能和投資商、地産商以及網上書店形成優勢資源整合,因此將是這一輪實體書店熱的主要力量。“相比之下,一些小型獨立書店就不宜盲目跟進,而應堅守特色,做有特色的人文書店、地理書店、歷史書店,一樣可以活得很好。”

  “圖書銷售下降是個必然趨勢,書店將慢慢失去産業功能,而更多具有文化事業的色彩。”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所副所長陳少峰從産業的角度分析説,這個趨勢不可逆轉,因此,面對實體書店的熱潮,千萬不能炒作,更不能盲目樂觀,他認為,那樣很容易造成誤導,“它會讓人們以為,書店活得好了,政府就不需要做什麼了。”畢竟,實體書店盈利微薄,帶有一定公益性的趨勢不可改變,依然有賴於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持久扶持。本報記者 路艷霞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