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紅燒肉做法不對?
《舌尖上的中國2》自播出以來,應該重美食還是重故事的爭論一直不斷。前晚,第四集《家常》播出後,寥寥無幾的美食展現更讓這一話題掀到高潮。不少網友認為,《舌尖上的中國2》跑題跑得太嚴重,想看人的故事,大家直接去看《魯豫有約》或其他人物節目好了。
“不爽,‘舌尖2’人文太多,美食太少,拉小提琴的故事和生孩子的故事佔了一半以上,到底是舌尖上的中國還是淚光中的中國!”網友“廈門的黑夜”評價道。
另外,片中河南媽媽做的上海紅燒肉也遭到了很多上海觀眾的吐槽。“豆媽羅小雯Even”就認為:“河南人煮上海菜很正常,可是完全不是上海菜的煮法,節目組還打著上海紅燒肉的名號,這就是你的不對了。這個節目看的人不少,上海紅燒肉什麼時候放過大蒜了,要麼你就叫紅燒肉或河南紅燒肉,既然寫上海紅燒肉,就請尊重我們的做法好嗎?本來很喜歡‘舌尖’的,瞬間開始懷疑其他菜係的準確性了。”
親情故事被指三觀不正
值得一提的是,《家常》中有一個故事講到,一個媽媽為了女兒學琴,從河南來到上海當全職陪讀。為了不影響女兒學習,她與女兒五年沒有回過河南,沒有與丈夫相見,連孩子的奶奶病重化療都沒有回去看一眼。這個故事播出後,不少網友紛紛吐槽導演三觀不正。《家常》的主題本來就是體現親情的,但現在卻變成了為了個人奮鬥可以捨棄親情,置親人于不顧,實在太可怕了。
“第四集差評,跑題跑得沒邊了。不如單拍一部學琴小姑娘的辛酸史吧?家人團聚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但學琴小姑娘的家卻是為了學琴夫妻分離不相見、家中長輩癌症化療不相見,一切只為女兒出人頭地。完全是這個主題的反面。看完簡直沒食欲,太可怕了!”
網友“馬鈴薯筆記”更直言:“《舌尖上的中國2》越來越沒意思了,一個美食節目,就談食物,多好;非要煽情,造作。昨晚,花那麼多鏡頭講一個母親為了女兒學琴,她是如何犧牲自己,如何犧牲家庭,我直接就轉臺了;她要為女兒那樣犧牲,那是她的事,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逼著我們和她一起苦情,厭煩。我們只是想看一個好看的美食節目!”
導演強調食物只是出發點
其實,《舌尖2》自開播以來,對於重故事還是重美食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總導演陳曉卿再次強調説:“從第一季我們就確定了,《舌尖上的中國》要表現中國人和食物的隱秘關係。食物是出發點,蘊藏在背後的中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我們特別想展現的。”
對於《家常》人物故事比重多,分集導演鄧潔反問:“我想問問觀眾,你們是不是小時候愛吃西瓜醬,長大了一年才有機會回去一趟的外孫?”鄧潔介紹,片中的老人是自己朋友的外婆,老人開開心心做西瓜醬的背後是期待著和兒女相聚,“這樣的老人撞進你鏡頭,你不記錄她嗎?”
陳曉卿也以本集的一個段落為例,説明瞭隱含在美食背後的東西,“拿《家常》裏的月子餐來説,爺爺奶奶給兒媳婦做的是鯽魚木瓜,名義上是補身體,實際上是要兒媳婦的乳汁。姥姥姥爺家做的魚腥草,是有利於傷口癒合的,好了,你一下子就知道誰是親生的了吧”。 (陳中)
前晚,《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第四集《家常》,不少網友紛紛吐槽稱這簡直是前四集中最失敗的一集。不僅展現美食的橋段太少,上海紅燒肉做法不正宗,片中表現的河南母親更是三觀不正——為了女兒學琴,她竟然五年不見丈夫、連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這樣的愛實在有些畸形。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