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微信被指“綁架”生活 網友表示刷不出“存在感”

時間:2014年05月08日 08:49 來源:鄭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溝通便利,卻也加劇資訊氾濫;分享快樂,卻也增添過度曝光煩惱。就像硬幣的兩面,微信如日中天之時,用戶的無奈也與日俱增。

  3年用戶規模達6億,儘管微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締造社交平臺的新時代,但不少日益疲憊的用戶不得不問:“微信,我還能愛你多久?”

  微信“綁架”生活?

  “對我來説,微信的虛擬與真實已經沒有界限,我算是深受其害!”北京白領魏康(化名)一年前開始使用微信。起初,他把微信當作是生活的一劑“調味品”。然而,接下來的幾個月,這個“調味品”卻變了味。

  魏康身邊的上司、同事都漸漸用微信取代短信。老闆的一句“微信上也可以交流業務”,更是讓各部門先後開設幾十個工作群,他也被陸續“拽入”二十多個群。

  魏康發現,微信變相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負擔,也拉低了工作效率。“以前需要處理電話、郵件和短信,現在還得加個微信,而且是資訊量驚人的微信。”僅一上午,他就需要抽出近一小時來回復、處理微信群和好友資訊幾十條。

  魏康拿出手機展示,十幾分鐘沒刷新,他的幾個群就有幾百條未讀資訊。“如果領導在群裏説點什麼,自己沒看見,那就耽誤正事了。”

  更令他難以接受的是微信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晚上10點之後,領導還會佈置任務;即便假日在外,同事也在討論工作。如果不出聲,你就out了。可以説,我已經被微信綁架了。”

  於是,“盯防微信”已經成為魏康每天從早到晚的大事。他説,自己的工作時間被拉長,生活樂趣被沖淡。無奈之下,他退出了部分聊天群,但還不得不堅守工作群組。

  “朋友圈”還能刷出“存在感”嗎?

  近日,“90後”大學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留下一句,“我刷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存在感。但如今,存在感已不再,我也不必再刷,別了,朋友圈。”小李隨後刪除自己“朋友圈”的剩餘內容。

  和小李一樣,不少用戶也漸漸對微信朋友圈失去興趣。究其原因,用戶增多帶來的私密性減弱以及內容良莠不齊、有用資訊減少等都讓用戶漸行漸遠。

  在微信“朋友圈”,短短幾語卻能暢抒胸臆,並可指定“給誰看”“只看誰”,“朋友圈”儼然成了不少用戶“説悄悄話”“吐槽”“抱怨”的私密空間。

  然而,隨著微信用戶規模幾何狀增長,現實社交圈已經與虛擬“朋友圈”高度重合。於是,不少用戶發現,發什麼、不發什麼的“顧慮”越來越多。微信用戶“lse琳琳”説:“發圈要顧忌朋友、同事、領導的想法感受,與其語帶保留地發個虛偽感想,不如就此不發。”

  此外,微信“朋友圈”也漸成“軟文”“心靈雞湯”“盲目點讚”的聚集地,甚至不法分子也把朋友圈當作“行騙”的新渠道。

  網友“HX瘋愛”説,朋友圈裏有賣各種包包、衣服的!都被“刷屏”了。網友“老童在上海”更是具體列舉了朋友圈中的大致套路:“大多數是轉帖,養生、心靈雞湯、每日大同小異的三餐、各種姿勢的自拍,及他們的日常起居、轉載的人生感悟、情感抒發,並配著艷麗的圖片,曬自拍、曬美食……”

  更有甚者,通過“集讚”換旅遊、換服務、換産品等噱頭來推廣盈利。但“集讚”數量達到要求,服務需要兌現時,消費者卻屢遭“跳票”。相關專家也強調,朋友圈需要得到監管,否則,如果僅靠“信任”來運作,它很可能成為詐騙孳生的溫床。

  微信 我還能愛你多久?

  其實,早在今年2月份,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的“退群宣言”就曾引發關注,掀起“微信遭遇滑鐵盧”的討論。

  黃震寫道:“微信已綁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資訊量太多,每天無法讀完和回復……我準備先退出幾百個微信群,嘗試在微信上閉關靜修兩月。剛剛退群手指都按麻了!”

  這引得很多人開始思考,微信到底還能走多遠?有網友認為,微信進入瓶頸期,需要創新來增強用戶黏性;也有網友分析,微信要突破,實在很難,因為這是微信的“結構性矛盾”所決定的。

  微信自媒體賬號運營者熊鋒琦分析,一般而言,用戶會選擇用自己的唯一一部終端註冊一個微信號,往往和手機號高度關聯。這就意味著,通過手機號能找到的“你”便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認識的“你”。這不同於QQ的匿名虛擬屬性,也有別於隱身、離線等狀態。“説白了,微信很大程度上是實際社交關係的延伸。”

  因此,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被要求談談工作、説説想法,或者被要求加入一個群組,你都無法拒絕。難怪黃震教授特別指出:“強烈要求微信群邀請入群規則進行修改,拉入前須經本人同意。”顯然,熟人群聊之間,恐怕難以做到“情況不妙,撒腿就跑”。

  艾媒諮詢CEO張毅認為,現在還很難斷言用戶對微信的忠誠度會維持多久。不過,一些細小的調整,如“入群需徵詢本人意見”等改進,或許會重拾一部分消費者的信心。記者 李崢巍 張 舵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