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迷笛校長張帆談音樂節:我要先向觀眾道歉

時間:2014年05月05日 13:37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多個戶外音樂節“五一”期間同時上演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今年“五一”,迷笛、草莓、樂谷、潮流四個音樂節盤踞于北京的海淀、通州、平谷、朝陽四個地區。女神走音、追打導演、天氣“暴躁”,這是今年“五一”期間音樂節的三大關鍵詞。也正是因為這三點,以往難得登上頭條位置的音樂節終於在這個“五一”揚眉吐氣了,連續三天受到娛樂圈的“頭條”待遇。

  音樂節在井噴幾年之後逐漸進入一個相對平穩期,實際情況證明,若干業內人士所説的大浪淘沙已經初見成效,草臺班子操辦的一錘子買賣開始減少。綜觀今年北京的四大音樂節,迷笛音樂節起源於2000年,潮流音樂節是第九屆,年份最短的樂谷音樂季今年也已是第四屆,而2009年第一屆草莓音樂節只在北京一個城市舉辦,今年的草莓音樂節則在北京、上海、武漢、西安、深圳、成都等十個城市上演。

  技術的發展為音樂節提供了更多便利,大家可以足不出戶觀看到音樂節的現場直播,草莓音樂節還打出現場有WIFI的招牌,令多少熱衷於時刻刷微博、微信的人淚流滿面。而從商業角度看,大到轎車、小到打火機,再到交友軟體、音樂網站……音樂節與商業終於不再僅僅是依靠啤酒單線聯繫了。從演員陣容上看,幾大音樂節的舞臺上既有熟臉也有新手,當然也不乏趕場的勞模。比如,“搖滾新教父”謝天笑的名字同時出現在草莓、迷笛、樂谷三個音樂節的演出陣容上,郝雲、彭坦、旅行團樂隊在草莓和樂谷榜上有名,窒息樂隊和反光鏡樂隊則穿梭于樂谷和迷笛之間。

  除了點讚,幾大音樂節也沒少引發大家吐槽,交通不便、廁所不夠這些內容已司空見慣,張曼玉在草莓音樂節上的“走音”之旅可謂是槽點中的焦點。5月1日,張曼玉在上海“草莓”的首秀被描述為難聽到讓人掉淚,大家紛紛喊女神回去演戲。5月3日轉場到北京,女神“百度查不到如何不走音,所以只好繼續走音”、“演了20部戲時還沒擺脫花瓶稱號”的殘酷自嘲為她扳回一局。通常都主打溫柔的五月天今年好像串了秧子,一連三天,每到下午五點準時開始走沙塵暴路線,讓臺上臺下叫苦不迭。

  但不得不説天氣好像有意要拉女神一把,有不少人抱著要聽女神跑調、看女神笑話的心態去現場,結果女神只唱了十分鐘就被一場8級大風刮下舞臺,女神的離別留言是“我不想停”,除了讓人聯想到灰太狼彈離地球表面時高呼的那句經典口號——“我還會回來的”,同時也讓人想到迷笛音樂節上導演拉閘被後海大鯊魚樂隊成員追打的畫面,兩者組成了一副對聯——女神不想停,鼓手沒打夠,橫批“上頭條”。

  樂隊在舞臺上追打導演、狂風吹停了張曼玉的演唱、公共設施不完善遭吐槽……“五一”期間的音樂節在一種隱約的不歡而散的味道中落幕。“我代表迷笛音樂節向第一天排隊等大巴的觀眾們道歉。”這是迷笛音樂節掌門人張帆校長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的第一句話。而採訪的最後一句話是“讓大家堵在路上這事以後再也不會在迷笛發生了”。

  迷笛校長張帆:我要先向觀眾道歉

  “先跟排隊等大巴的觀眾們道歉。公園出口的路很窄,我們此前預判到了交通問題,但最終沒爭取到單行線的規劃。第一天散場時有三四千人,路兩邊還停了不少私家車、黑車,大巴完全開不動。工作人員跑到路兩頭疏導,一直到晚上兩點才終於讓所有觀眾離開。”有網友説,現場沒有工作人員、校長消失了,其實張帆當晚一直在現場指揮,親自送上車的樂迷有上千人,“兩點把最後一班車的二十多位樂迷送走後,我們就開了緊急會議,調整第二天的交通方案,把門口的雙車道改成單行線,只允許車出、不能入,讓這條路成為大巴停車場。第二天演出10點散場,到最後疏導完觀眾,用了一個小時。”

  網友吐槽迷笛的另外一個焦點是現場垃圾多、廁所少。“簽訂垃圾清運和衛生間打掃由公園方負責,但當地團隊沒有經驗,第一天有30個環保工作人員但仍舊不得力,垃圾和廁所都沒有及時清理。第二天,我們就從外邊調來專門的清潔隊伍,還加了40個移動衛生間,現場最後一共有100個移動廁所。”今年五一小長假的天氣狀況不穩定,更是戶外音樂節的一大挑戰。“對戶外演出來説,舞臺頂棚兜風是災難性的,對此我們有經驗,預判很重要。最後一天有大風,下午4點時舞臺總監通知各舞臺摘掉雨棚,最終得以保證當晚的演出順利完成。”

  談及迷笛第一天后海大鯊魚樂隊成員在舞臺上追打導演一事,張帆表示以前也發生過歌手唱高興了強制停下來會不爽的情況,但還沒出現過打人的。“我們有五個舞臺,每支樂隊登臺前都會提醒大家要遵守演出時間,因為音樂節有嚴格要求,必須10點結束,在國際上各大音樂節也是完全準時的。樂隊演唱延遲提醒無果,導演才會上臺拉閘,樂隊打人在先不對。聽到個別樂迷不冷靜在臺下罵得很難聽,導演在最著急的時候欠冷靜豎中指,這也應該反思。迷笛音樂節三年後重新回歸海淀,大家應該珍惜,樂迷、工作人員、演員之間應該彼此多寬容,理解尊重對方。音樂節文化提倡的是和諧美麗的生活,不是謾罵和毆打。如果那樣,不是烏托邦,而是烏合之眾,這不是我的初衷。大家都應該想想,我們來音樂節是為了什麼,不是為了發泄,而是為了音樂、友好、平等、理解。”張帆還提到有人在迷笛現場高價賣水一事,“迷笛的水一直是5塊一杯,但今年有樂迷吐槽迷笛現場40元一杯水,我們在第一天發現後馬上逮住了那個人並罰了款。迷笛是最實惠的,我們今年請來了山羊皮樂隊,並沒有漲票價,是我們對音樂節整體價格的控制。40元一杯水這种老鼠屎,我們只要發現就會立刻拿下。希望大家理解迷笛,冷靜分析一下迷笛要給你們什麼。”

  “這一次的經驗和教訓很深刻,”作為中國內地首個音樂節的締造者,張帆這句話説得很鄭重,“我們的音樂節發展至今,與國外音樂節差距還很大,國外音樂節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歷史,今年迷笛是第15年。希望大家給我們時間,我們會改進,讓大家堵在路上這事以後再也不會在迷笛發生了。”

  觀眾 想看的沒看到最糟心

  唐小姐幾乎將五一小長假完全用在音樂節上,1日在迷笛、3日到草莓。作為音樂節的常客,她明顯感到這兩年音樂節的變化,“現場的觀眾越來越多,贊助商也越來越多,這個市場越來越好了。”當然唐小姐也有不少吐槽,“今年的迷笛有點遠,大家都説綠色出行,但公共交通確實不方便,下了公交車還有四站才能到現場,擺渡大巴車很慢,也擠不上去。門口就一條路,散場的時候大巴車很難開出來,我是步行到公交車站的,一些坐大巴的朋友回到家已經淩晨1點了。廁所真的太少了,我排隊上廁所用了倆小時。”

  “交通、廁所這些不完善我都能忍受,我想看到的藝人看到了,這個體驗是最重要的。”令唐小姐不高興的是,草莓音樂節最後一天因大風提前喊停,“當天風確實大,但做戶外音樂節,風雨等天氣因素都應該考慮進來吧。晚上張曼玉唱了兩首歌,臺子被吹垮了,後邊的演出就都取消了。我來草莓是看Him樂隊演出的,結果沒看到,也沒處討説法。”

  音樂人 音樂節應遵循“契約精神”

  音樂節狂歡之後緊跟著的必然是吐槽,除了觀眾,音樂人也有話要説。獨立音樂人李志在微博上對他參演過的音樂節進行了一系列吐槽:“某音樂節。早上九點抵達場地,在休息室等了12個小時,被告知只能演三首。”“某音樂節。演出前一天我想去場地看看,了解情況,被告知工作證只能在演出當天使用。於是我和鼓手買了兩張票進了場。”“某音樂節。主辦方未能按合約支付演出費,拒絕演出,臨時在附近酒吧做免費演出。不料被人説我‘臨時加價未遂,導致拒演’,説我‘得理不饒人’,説我‘忘恩負義’……最可恨的是,面對現場觀眾的質疑,主辦方居然説音樂節改在酒吧演了。”“某音樂節。主辦方某工作人員(我朋友)要了三萬回扣。”“某音樂節。上場前主辦方和我説‘時間有限只能唱20分鐘’,演了一會兒又告訴我‘按正常時間演’,過了會兒又説‘時間充裕,想怎麼演就怎麼演’,五分鐘之後説‘李老師你可以下場了’。我呵呵呵呵。”

  “我在國外看過很多大牌演唱會和音樂節,經常留意他們從售票到檢票到散場的各類細節。試圖把一些東西引進我的演出,可是困難重重。我相信國內大音樂節組織者的能力比我更強,思考比我更多,可為什麼總是怨聲載道?有一種説法是‘你無法滿足那些不盡義務的人的權利’。我還沒有想通,所以也沒有辦法。搖滾樂的精神是什麼?自由、平等、博愛、熱情……一萬個人有一萬個説法。這些都扯淡,涉及到錢,所有行業都一樣,四個字:契約精神。主辦方要執行宣傳上説的每個字。觀眾要遵守購票前主辦方給出的規則。樂隊按照和主辦方的合約辦事。有問題找律師。有苦衷長記性。”

  晨報記者 王琳

  -槍琳彈雨

  吐槽不如自律

  交通狂堵、手機信號非常差、附近的街道主路變成了停車場、苦等多時擠不上巡回巴士、流動廁所門前排長隊,個別廁所內廁紙堆在角落一米高,臭氣熏天……這個“五一”,音樂節成為不少人的休假模式,而吐槽音樂節的種種不是則成為“買一贈一”環節中那個令人厭棄卻又無法擺脫的必備贈品。

  這些吐槽確實都不是無理取鬧。與殿堂裏的音樂會相比,100多塊的音樂節門票價格不算什麼,但畢竟大家花了錢不是來買罪受的,可花了錢也絕不意味著是來當大爺的。音樂節結束後的場地幾乎可以用“遍體鱗傷”來形容——入口處的欄杆下到處都是廢票根,塑膠袋、飲料杯等垃圾橫屍遍野,為了少走幾步翻越欄杆、原本沒有路的草地被生生踩出一條路……無法判斷這些情況的創造者和吐槽交通擁堵、公共設施差的是不是同一群人,但一個簡單的道理卻不難理解——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自律,音樂節結束後場地裏沒有垃圾,工作人員也許會有更多時間去指揮車輛人流,主辦方也許可以把更多金錢和精力放到移動廁所等設施上。與其拼命吐槽,不如多考慮如何提高自身素質,變成一個優質的觀眾。

  王琳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