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侶俸鎮銀家溝的200多名銀氏族人聚會,聽老一輩講忠孝勤儉誠信
昨日,銀氏族人祭祀祖先(左圖)後,一位長輩展示族譜(右圖)。 本組圖/重慶晨報記者 苑鐵力 攝
昨日,銅梁侶俸鎮銀家溝的銀氏老宅前的院壩上,200多名銀氏族人圍坐在30多張席桌前。銀氏清明聚會———這是他們已經延續了20多年的傳統,不論身在何地,每年這個時候,他們都會儘量趕回來相聚。
88歲老人從武漢趕回來
昨天中午12點,在銀氏老宅前,族人依次站定,燃放鞭炮,由族中最老人領頭,向先祖牌位燒香叩頭。然後,族中長老開始訓話。
族長銀萬興最近幾年都要講一講忠孝、勤儉、誠信等,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愛、妯娌和睦。銀萬興從重慶工商大學退休,如今88歲高齡,為了照顧妻子,他一直生活在武漢。為了參加這次聚會,他獨自一人從武漢坐了10多個小時的火車趕回來。雖然這些族人他不一定都認得全,“但畢竟以前都是住在附近的親戚鄰居,我覺得這種感情最珍貴。”
為了重整族譜,銀萬興一個人花了4萬多元到處找資料。據他説,他們這支銀氏,起源於北宋時一員抗元大將,之後家族興盛,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都有他們的族人。
1997年後,銀氏清明會年年都舉行,成為一年一度的家族盛會,費用由參加的族人湊份子,不夠則由有條件的族人自願出資補貼。
銀遠平從10歲開始參加家族的清明聚會,5年來,他認識了很多以前從未見過的親戚。
面對面通知聚會
銀萬興説,家族裏人員眾多,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有的還在國外。有時候族人婚喪嫁娶的時候也不一定能聚在一起,但每年清明的家族聚會,大家會從四面八方趕回來,聚在一起吃飯聊天,然後祭掃先人,形成了例行的家族聚會。
在祖宗墳前,族人們依次跪下,磕頭作揖後,會告訴泉下老祖宗,自己是哪房哪代後人,自家誰考上了大學,哪一代子孫誕生,打工掙錢了等等。銀萬興堅信泉下老祖宗能聽見,“這樣既讓逝世老人了解了自己血脈傳承,又讓後人相互了解了家族來龍去脈。”
為了舉辦這次家族聚會,銀氏族人從3月份就開始做準備。每個片區的負責人要負責通知這一片區的銀氏族人參加。
“我們都不打電話,必須面對面通知到。”銀萬金負責的片區比較多,前一個多月,他要麼步行要麼坐車,把片區內的族人都一一通知到了,最遠的地方,離他的住家有20多裏路。
“我覺得主要是一種感情。”銀萬金説,以前大家都住在附近,後來慢慢分散出去。通過聚會,族人們又相互熟悉起來,誰遇到困難,大家也會幫一把。
感受相伴的親切
從初中開始,銀康就隨父母離開了銅梁的銀氏院子去雲南打拼並定居。但是清明節時,也總會跟著父母回鄉來祭祖。
後來,他的父母慢慢老了,全家人回鄉探親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直到銀氏清明祭祖的活動開始舉行,他也漸漸開始恢復清明回家的習慣。當他回到家鄉,發現年輕人多數已外出務工掙錢,剩下老人和孩子依然生活在山區裏,住的是破舊的老屋,走的泥濘的山路。他感到一陣心酸,決定為族人做點事。
三年前,他決定修建銀氏老宅前的那條公路,方便族人們出行。一條公路,連同老宅前的院壩,一共花了40多萬元。
今年,兒子從美國學成回國,也跟著銀康從雲南回鄉探親。一起回來的,還有銀康的妻子和表兄堂兄。銀康認為,“把大家都帶回來,就是為了讓大家不忘根,這裡是一個最堅固的集體。”
通過清明祭祖的活動,銀康認識了20多位同在雲南省打拼的同族人。銀康説,儘管平日裏大家都各自忙著工作,可是清明聚會卻能感受到一種相伴的親切。
在銀康的倡導下,大家決定重新翻修院子裏那幾間破敗的老房子。銀康也計劃出資100多萬來支援這一計劃,“我只是起表率作用,要長久地維護好整個家族,還需要大家的力量。家族興旺了,才能有心有力去為全社會做貢獻。”
重慶晨報記者 林祺 實習生 匡怡蒙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