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文物護身符讓北京留得住鄉愁

時間:2014年04月08日 09:53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本報特約評論員林元白

  要説核心價值觀,鄉愁裏有之。要説鄉愁,文物裏有之。懂得了它們之間的聯繫,遵循著文脈相續的規律,文化方能有那一種化人的力量。

  北京正在發生一系列變化。從城市戰略定位,到京津冀協同發展,從大氣污染治理,到保護古都風貌,北京都在著眼首都發展的戰略全局來認識和行動。

  4月5日,兩則新聞更是引人注目。一則是市委書記郭金龍最近在通州調研,明確指出通州是城市副中心,要當京津冀發展橋頭堡。一則是北京確定3840處不可移動文物挂上免拆“護身符”,其中的2826處乃是此前沒有保護措施的“無名氏”。

  諸多資訊表明,北京正在下一盤戰略棋局。那些曾經無處藏身、常有被拆之虞的文物,那些一度引起專家學者呼籲保護的承載城市文脈與歷史符號的古建築,終於被所有納入“免疫系統”,享有“免拆”權。

  如果不是著眼城市的戰略佈局,如果不是著眼城市的文脈與鄉愁,如果不是著眼子孫後代眼裏的六朝古都,定不會有這樣的眼光。事實上,很多城市正是缺少這樣的眼光,而在看到拆遷能贏得鉅額經濟效益時,能使城市規劃更“隨心所欲”時,往往就付諸一拆,可憐鄉土。

  想起梁思成先生含淚力保北京古城墻的故事。我們當然不能苛求前人,一步跨越五十年,對文物有前瞻性見識。但是,在付出代價後,我們就不僅要體認深刻,更要用行動來糾正。

  對某地的舊城改造,一位外國專家的感慨令人心痛:“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也不會有。”今天的北京是頓悟了,但還有多少城市沒有醒悟呢?或者只是嘴上醒悟,行動上仍然把城市的文脈隨意割斷呢?

  事實上,去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已經刷新了人們對文脈文物的認識。“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延續城市歷史文脈”。鄉愁,乃是對文物、文脈乃至文化的歸宿性表達,它使那些不能吃、不能喝、還佔地擋道的“破舊、破爛”,與這座城市的每個人不可割斷地發生著聯繫。

  沒有那些文物,城市就斷了歷史,就忘了來處。每一個生活其間的居民,都只是作為一种經濟或生活屬性的存在,而不是文化的存在。他或者只是“過客”,或者只是“失憶”的原住民。在過客心裏,鄉愁只在生他養他的記憶中的故鄉里。在失憶的原住民那裏,他找不到痕跡去發現他從何處來。這樣的城市,又拿什麼來凝聚它的市民?又用什麼來延續它的未來?

  對於很多城市來説,是時候系統反思它的過去與未來。若摧毀人們的文化記憶與鄉愁感知,這樣的城市,再現代、再時髦,也終究會迷失在千城一面中,消失在歷史煙塵裏。給人們留住鄉愁,有尋覓處、有心靈歸處,人們才會對城市有那種深深的依戀,不論他走到哪,都有那種釅釅的文化情懷,剪不斷、化不開。

  要説核心價值觀,鄉愁裏有之。要説鄉愁,文物裏有之。懂得了它們之間的聯繫,遵循著文脈相續的規律,文化方能有那一種化人的力量。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