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曾經的北大才女、著名作家張曼菱在北大面對90後大學生以“我們現在怎樣上大學”為題發表演講,講述自己當年特立獨行的往事。著名學者錢理群現場感嘆:“今天的北大不但沒有季羨林,而且沒有張曼菱。”眼下,張曼菱新作《北大回憶》也由三聯書店旗下生活書店出版,書封面的“北大回憶”四個字就是季羨林臨終前為催促張曼菱寫此書而特意題寫。
北大中文系七七、七八級能人輩出,張曼菱便是其中的一位。她“幸而生於布衣之家,幸而以布衣之父為啟蒙之師”。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已被復旦錄取的她,因未過“政審”,被打了“回票”。第二年,她再度考場奏凱,高中文科狀元。這次政策有了變化,求賢若渴的北大招生老師,把這位才氣和脾氣都很大的女生,納入北大帳中。從此,張曼菱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新人生。
在《北大回憶》中,張曼菱記述了自己上學時有過交往的名師學者們,她稱之為“隔代親”。朱光潛、季羨林、林庚、金克木、費孝通、王力、任繼愈等不少已經故去的大師,卻跟張曼菱情誼甚篤。
張曼菱北大演講前一天的新書《北大回憶》發佈會上,多位北大教授來捧場,其中不乏年過八旬、白髮蒼蒼的老學者。82歲的作家謝冕曾是張曼菱的老師,張曼菱成名小説《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就在謝冕的課上得了最高分,後來改成電影《青春祭》。“曼菱説聚而不散,不散的是什麼?是師生情誼,對北大的一種因緣和她永遠牽掛著的心。”謝冕説,“這本書寫的是一個校園,甚至寫的是包括季羨林先生在內在校園裏生活的幾代人。但是我覺得她不僅是寫幾位老師,也不僅是寫學校,她是寫一個時代。”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