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明3月18日電 (蔣卓成 余雪彬)雲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18日發佈消息,雲南自2010年以來,實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專項經費項目總數累計達589個,一大批面臨失傳、損毀的少數民族文物、古籍、口傳文學項目,瀕危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遺産項目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得到了有效保護。
雲南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由於獨特的立體地形和氣候條件,各民族居住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生産生活等方面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也因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然而隨著全球化、現代化的主流文化的滲透,深刻地影響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結構、語言、風俗習慣。特別是市場經濟的衝擊,民族民間的文化盲目性、自發性開發現象突出,導致民族文化生態人文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引發了民族傳統服飾、傳統工藝、民居建築、音樂舞蹈等民族文化特異性加快消失。同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人嚴重缺乏,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後繼乏人,人亡藝絕現象突出。
2010年起,雲南決定每年從省級財政專項安排2000萬元,用於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4年來,安排項目總數達589個,資金覆蓋全省16個州市,25個世居少數民族。據介紹,經過多年的努力,雲南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工作已形成合力。雲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民委從各自層面開展搶救保護工作。此外,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學會,民族理論學會、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會等社會團體開展了一大批少數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傳承弘揚的研究,雲南源生民族樂坊、楊麗萍工作室等積極探索搶救保護與開發弘揚的實踐工作。
統計顯示,四年來雲南共建設標誌建築、示範鄉村等傳統文化示範點12個,搶救、徵集、修復、整理、出版少數民族古籍7283本(冊、件),數字化古籍628冊,搶救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歌舞、器樂、民俗、口傳文學等非物質文化遺産近200種,開展了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庫建設,建設了各單項民族文化數據庫25個,建設包括彝、水、納西、哈尼等民族,刺繡、服裝、音樂、舞蹈、民俗、節日等文化形態在內少數民族文化傳習館48個,建設包括射弩、鞦韆、陀螺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14個。
“搶救保護工作是日常性、長期性的。”雲南省民委紀檢組組長張衛東表示,今後的工作重點將圍繞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普查工作和加大搶救保護工作安排力度來展開。先制定目錄,再分類普查,在普查的基礎上製作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庫;把主要資金投入到地方政府財力較為拮據或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流失較為嚴重等地方,並鼓勵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活動,鼓勵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科技、資本相結合。(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