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啊!你撕破我的衣裳,又要撕裂我的肌膚!風啊!想讓我形兒枯槁,心兒裸露……”當譚凱起身滿懷感情誦出蘇武獨白的咏嘆調時,很難想像眼前這位中氣十足的老者已經74歲了。前段時間,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打造的歌劇《蘇武》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來自成都的國家一級演員譚凱,正是這部原創歌劇的編劇。昨日在譚凱老師家中,他向成都商報記者透露,他其實是一個演員,轉型當編劇完全是因一次“賭氣”。
作為國家一級演員,譚凱怎麼當起編劇?對於記者的疑問,譚凱老師先講了一個故事。“1985年,我正在參加一齣戲的拍攝。當時我覺得戲中有些情節不對,就提意見。編導覺得我是一名演員,不懂編劇、導演,為什麼會提意見。”當年年少氣盛,譚凱就誇下海口,你們説我不懂,我就寫一個劇本給你們看。“寫完劇本,我就在劇院食堂門口,坐在板凳上給大家讀。最後,相關領導也聽我讀了這個劇本,當時就很激動,撥款2萬元要我們劇院排了這部歌劇,叫《明月幾時有》。”
從那時起,還是一名演員的譚凱,陰差陽錯開始了自己的編劇之路。就在寫完《明月幾時有》後不久,《蘇武》的創意接踵而來。“有一次和戰旗的一位作曲家聊天,他説你為什麼不寫一寫蘇武?當時我就記下,回家翻了大量書籍,《史記》《漢書》。讀了三個月的書,用了10天時間,便完成了歌劇《蘇武》。”譚凱坦言,中國歌劇要被世界所認可,一定要堅持民族的精髓,好的歌劇音樂一定要完整。
今年74歲的譚凱老師已經退休,可是他的創作一直沒有停止過。每年都會寫好幾篇品質很高的音樂論文,包括《我與老師》《帕瓦洛蒂與李德才》等,目前正在寫自己的自傳體小説。“夫人給我説,現在年紀大了,應該靜下來寫一些東西。不為功名利祿,僅僅是讓自己的兒女看到父親充滿傳奇的一生。”譚凱老師告訴記者,“編劇”自己是半路出家,就連唱歌也是自學成才。“小時候就特別喜歡唱歌,後來聽了范裕倫唱的《嘉陵江號子》,更讓我堅定了唱歌的信念。”成都商報記者 任宏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