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在批評別人物質化,一方面卻意識不到自身的物質化,被妖魔而不自覺,這是消費主義時代特有的悖論。
近日,武漢市一奇葩燒烤攤引發網友關注,小販扮成孫悟空,稱烤賣的是“唐僧肉”。師父最終還是死在了大師兄手上,網友們在頗感滑稽的同時,又對這種踐踏傳統文化的行為提出批評。
從商業角度看,小販無疑是成功的,他利用反諷、戲倣的手法,對人人熟悉的經典加以篡改,只用了很少支出(買了行頭和面具),便贏得了比那些投入成千上萬的廣告還要大的影響。
然而,從商業之外的角度看,小販的行為顯然欠妥,它宣揚了負面價值,有褻瀆傳統之嫌。
不能全怪小販層次不高,如果資金更充足,他也會正正經經打廣告,如果生意更規範,他也會注意收斂自己的行為。但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太多人有創業夢,卻沒有足夠的資金,體面與成功難以兩全,不得不靠“盤外招”取勝。
資金不足,就無法形成技術優勢、服務優勢,增長全憑人氣帶動,這種粗放發展模式已持續了幾十年,成為許多人的思維定式。如果説,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種種問題,還可用“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來開解,那麼,今天我們GDP已排在世界第二,已不必再為倉廩、衣食等擔憂,為什麼我們的禮節、榮辱依然不能讓人滿意?
事實證明,物質文明提升了,精神文明未必會同樣幅度的提升。因為,除了傳統的“無恒産者無恒心”外,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會給人精神帶來新的戕害,會讓人們在不知不覺間忘卻初心,大家都在忙於比別人過得好,結果是物質富裕反而分裂了社會共識,加大了彼此仇恨、妒忌與抱怨。
其實,小販這麼做,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下:所有顧客都是妖魔。在《西遊記》中,吃唐僧肉是連正經一點的鬼怪都不曾有的念頭。當人們圍觀小販,把他當成笑話看時,有多少人意識到,自己早已被小販所嘲諷?
一方面在批評別人物質化,一方面卻意識不到自身的物質化,被妖魔而不自覺,這是消費主義時代特有的悖論。要突破這個怪圈,致力市場規範透明,讓普通人獲得投資更容易,是一種解決之道;而加強文化建設,對消費主義的侵蝕更加自覺,主動地加以抵抗,也是一種解決之道。
蔡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