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劇《紙牌屋》在國內視頻網站熱映,某出版社馬上推出了其同名原著小説中文版,銷量火爆。同時,余秋雨宣佈將推出新版《文化苦旅》,其中的名篇《牌坊》、《莫高窟》等已被影視機構瞄中,正在洽談電影改編事宜。
美國電影理論家喬治·布魯斯東曾總結説:“電影從活動的照片發展為述説一個故事那天起,便是小説不可避免地成為原料或由故事部門大批製造的開始。”如今一部熱門的書籍會被改編成劇本搬上熒幕;而熱門劇集出現後,一般也會有其同名書籍問世。兩者互動活躍。
書籍改成影視:一流的小説三流的電影
俗話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熱門的書籍既是電影人關注的焦點,也可能是影視創作的阻礙。文學作品是發散型的,可以任思緒天馬行空,而影視作品,特別是電影受其時間、空間的限制,改編文學作品並不能每次都成功的。
英劇《神探夏洛克》是近些年名著改編劇集中比較成功的典型。“福爾摩斯”本身就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針對其原著的改變更是數不勝數。英劇《神探夏洛克》在原著故事及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大膽改動,拋棄了原故事背景,塑造了一位現代的福爾摩斯,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改編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一流的小説,三流的電影。也就是説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無法搬上熒幕的,而優秀的影視作品卻來自並不出色的文字。胡野秋接受本報記者連線採訪説,優秀的文學作品承載的東西遠遠超過圖像所能承載的。特別是電影受篇幅限制兩三個小時可能只是文學作品的一個片段。而內容比較簡單的小説卻恰好適合影視作品的容量。這是文學特性與圖像特性的不同造成的。
但是不得不承認,影視對文學的傳播貢獻是巨大的,莫言作品受到國際的認可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張藝謀的電影改編。
影視同名書籍:賣得快難長久
從影視作品變成小説,最著名的可能是英國科幻小説作家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不過這不能算是真正的影視改編小説,因為克拉克是一邊為庫布裏克導演的電影寫劇本,一邊在寫小説,劇本和小説幾乎同時完成。而著名編劇六六也是同樣的情況,她是一位優秀的編劇、作家,所以她的影視作品和書籍幾乎可以同步。
除上述情況外,很多影視作品在火了後,會有出版商為潮流推出相應的書籍。或是出版劇本,或是主推原著小説,都是希望借著影視的熱潮大賣一筆。有時甚至會出現“打架”的情況。例如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火了以後,該片的編劇李檣就出版了他改編的劇本,但同時,“致青春”的原著作者辛夷塢的團隊也推出了小説的“電影紀念版”。無疑,兩者都想借電影火爆的東風。
但是影視作品影響力大導致的書籍熱銷,並不能代表書籍的水準。“文學的評判標準和影視的評判標準是不同的,有些作品從文學的角度價值並不是特別高,但是因為影視作品影響廣,使得文學作品被大家認識。但是這樣的文學不會因為影片提升它的價值。”胡野秋説,“它只是在影視契合的那個階段比較受歡迎。例如《紙牌屋》是很優秀的電視劇,但是看它的原著小説未必比看《紐約時報》的政治新聞有味道。”
專家連線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好的影視劇和好的書之間有共通之處,就是能夠把生活提煉出來,通過藝術的手段展現出來。它們實際上是在一些藝術規律、審美規律上是共同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最終讓文本和影視互相融合、嫁接是一種新的傳播手段。現在影視是非常重要的傳播手段,人們更多地依靠圖像解讀生活。所以好的影視劇受眾面更寬泛,可以製造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所以好的書出版以後,自然就會通過影視平臺擴散。
影視劇出來後變成書,更多的還是因為影視劇本身的影響很大。但是書比影視劇的保存歷史更長久。再優秀的影視劇播出熱潮過後,也很難再放。但是書可以一看再看,經典的書可以成為書架上的永遠保存。幾千年前的書《詩經》、《論語》等我們至今還在保存流傳。而電影的歷史不過一百多年,你現在就已經很難看到一百年前的電影了。書籍的傳播面沒有影視寬,但是保存時間比影視劇長。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就是,一部好的藝術作品通過影視劇傳播,用書來保存優秀的作品。”——胡野秋 記者 馬君桐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