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還有一種説法,“長垣”一詞來源於天上星宿。據明嘉靖和萬曆兩個版本的長垣縣誌記載,“以星宿有長垣,故名”。但大多數資料比較認可的説法是,“長垣”一名來源於“縣有防垣,故縣氏之”的解釋,不過這個防垣除了指防洪垣墻,還有一種説法認為防垣指的是城墻,大致可以理解為長城之類的軍事工事。記者 朱金中
西元前360年,蒲邑、匡城兩地先後為魏國吞併,魏國在此設首垣邑,為了防備燕趙等國的侵擾,在長垣一帶修築了防垣。
秦滅六國後,設立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從此有了長垣這個地名。
到了西漢,實行郡國制。西元前73年,大臣常惠因為出使匈奴有功,被封為長羅侯,封地就在長垣,因此長垣被改名為長羅侯國,常惠也被人稱為長垣侯。
西元596年,長垣縣名再次中斷,被改為匡城縣。唐代,匡城縣的一部分被劃分出來,再次設立長垣縣,不久又被併入匡城縣。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朱溫再次將匡城縣改名為長垣縣,隸屬於開封府汴州管轄。
北宋統一中原後,匡城縣這個名字遇到了麻煩——因為宋太祖叫趙匡胤,為避趙匡胤諱,匡城縣改名為鶴丘縣。不過趙匡胤死後,就不太講究避諱的問題了,到了西元1009年,鶴丘縣重新改名為長垣縣。
元朝初年,長垣縣一度更名為保垣州,但兩年後又改回了原來的名字——長垣縣。
此後明清兩代,長垣縣這個名字沒有進行過變更。
抗戰時期曾建立濱河縣
抗戰時期,長垣縣的行政區劃非常複雜。
1938年2月13日,日軍由濮陽入侵長垣,國民黨縣政府及其武裝部隊得知消息後,提前逃亡。長垣隨即淪陷。日軍佔領長垣後,建立了維持會,後改為偽政權。3月8日,國民黨軍收復長垣。3月25日,日軍反攻,長垣再次淪陷。
長垣首次淪陷後,中共直(隸)南特委委派共産黨員江鴻楚在孫莊一帶,建立了黨的秘密聯絡站,發展地下黨員。
經過一年左右的工作,中共地下黨組織在長垣地區有了很大發展,不僅組建了黨領導的地方武裝,而且在農村廣大地區建立了遊擊隊、救國會,甚至在多個地方組建了鄉村政權。
1940年,日軍進行“五五”大掃蕩,敵後根據地面積大大縮小。為了適應新鬥爭形勢的需要,黨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在1941年作出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的北部地區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第二年又將長垣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為了更好地領導長垣地區的抗戰工作,同年10月,專署將長(垣)、滑(縣)濮(陽)、東(明)四縣的邊區統一起來,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
在黨的領導下,濱河縣的敵後局面很快打開,群眾的抗日熱情被點燃,鄉村各級兒童團、姊妹隊、遊擊小組紛紛建立起來,抗日民主村政府也在黨的領導下紛紛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權的範圍不斷擴大,先後成立了6個區,為日後的光復長垣縣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濱河縣是長垣行政區域變遷上非常特殊的一筆,由於抗戰形勢的需要,長垣的廣大農村地區在黨的領導下,組建了抗日民主政權。儘管濱河縣的歷史並不長(1945年撤銷),但濱河縣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地名,更是那個抗戰年代,敵後軍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抗日的真實寫照。
烹飪如今是長垣最響亮的名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1日,八路軍隴海路前線中路軍三縱隊在地方抗日武裝的配合下,第一次解放長垣縣城。
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1946年9月,長垣被國民黨軍佔領。長垣黨組織退至鄉村地區,堅持領導長垣人民展開鬥爭——1947年,縣委開展土改工作,同年6月,組織萬餘民工修築黃河大堤。這一年7月,縣委在長垣縣西南部一帶建立曲河縣。
濱河縣、曲河縣,只是長垣在特殊年代的一個名字。長垣解放後,隸屬多次變更——1952年隸屬於平原省,併入河南省後,先後隸屬於濮陽、新鄉、安陽,1986年再次劃歸新鄉市管轄。
地名的固定,從某種角度來説,標誌著長垣開始走出動亂、貧窮和戰亂的時代,開始進入大發展時期。新中國建立後,長垣人下大功夫治理了黃河,發展了經濟。正如長垣縣誌原主編蕭岐峻老先生説的那樣,走南闖北的長垣人在很多領域有著不可多得的技術型人才,這些人才助推了現在長垣經濟的發展。
目前,長垣經濟異常紅火,發展壯大了特色裝備製造、衛生材料及醫療器械、防腐蝕建築及防腐材料、飲食文化、食品加工五大優勢産業,培育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興産業,同步大力發展以烹飪産業為主導的特色休閒旅遊業。
在這些領域,知名度最高的當然還是烹飪行業。走在長垣街頭,隨處可見“烹飪之鄉”的牌子,而大大小小的烹飪學校也比比皆是。
長垣自古就有尚廚之風,民間早有“長垣村婦,賽國之廚”之俗語。自明清以來,長垣廚師之眾更是達到極致,許多王府侯爵、官僚商賈、文人學士都喜歡選用長垣廚師司廚。據長垣縣誌記載,明萬曆三十一年,長垣有人口13130戶,幾乎家家都有在外從廚和學藝之人。清光緒年間,長垣人口30萬左右,其中在外做廚師的近25000人。據統計,截至2003年,長垣從事烹飪工作的專業廚師達2.3萬人,其中國外有1000余人,遍及46個國家和地區,烹飪業已經成為長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産業。
2013年1月,我國第一座以烹飪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長垣縣開館。博物館以聲光電、三維動畫、視頻播放、電子互動等高科技為手段,介紹長垣乃至中國的烹飪藝術。
事實上,烹飪已經成為長垣最響亮的一張名片,向世人介紹著這座城市,而長垣這座城市,也通過走南闖北的廚師,將這個名字傳遍四面八方。(長垣系列今天結束,下周推出“‘豫地密碼·省直管縣’之新蔡”,敬請關注!)
基本概況
地理位置: 河南省東北部
面積: 1051平方公里
方言
中原官話、山西方言
氣候條件: 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文物古跡: 位於長垣城東北嶽莊村東北100米處的子路墓,據《仲子三墓誌》記載,一説長垣子路墓葬其骨骼,一説為衣冠墓。該墓在宋代子路被追封為河內公後,稱河內公墓。
學堂崗聖廟:位於長垣縣城北5公里的蒲東區學堂崗村東,1978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