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戈
關於馬的俗語、諺語、成語、歇後語、典故,可謂洋洋大觀。每個人都可以説出個一二三,並非誇張。及至馬年,頻率最高的問候語恐非“馬到成功”莫屬。誇獎個人能力是一馬當先,突出集體力量則萬馬奔騰。馬年説馬,更有無數“馬匹”躍然紙上,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當數“龍馬精神”——這也是最具中華民族文化深刻內涵的。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中國人一般是在馬年到來的時候,特別喜歡説“龍馬精神”,而不是在龍年。大約,多數人還是更願意看到馬,與生産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馬親近。確實,“龍”的威權在中國歷史上無可比擬,弄不好就是“龍顏不悅”甚至“龍顏大怒”。而其博大精深也讓人仰之止之,當年孔子去見老子,回來説看到的是“神龍”,雲裏霧裏,見首不見尾。
與人同呼吸共命運的,是馬而不是龍。從歷史看過來,“寶馬良駒贈英雄”,留下多少千古美談。關雲長的赤兔馬,斯巴達克的無尾馬等,都以獨特的傳奇色彩載入史冊。《前後漢演義》中,西楚霸王項羽的戰馬,越過險灘,跨過溪流,縱橫馳騁,在千軍萬馬之中入如無人之境,所向披靡,漫起一道道長長的黃塵……演繹出一曲曲俠肝豪膽、感人至深的古戰場傳奇!《西遊記》中的那匹本是一條龍的白馬,輔佐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得真經。當然還有現代戰爭史上的騎兵傳奇,絲綢之路上、茶馬古道上的山間鈴響馬幫來等等。在“戰馬嘶鳴”與“燭光斧影”之間,民眾的褒貶,分明是倒向馬的。有關馬的文化歷史及傳奇故事,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思考與啟迪。
由此似可窺見,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中“勤奮”基因的形象體現。孔子思想的第一塊基石是“仁”,鑄就了儒家文明的第一個原點。“仁”之首要之義在於“仁者先難而後獲”,強調先有奮鬥才會有收穫。“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一個整體,也是矛盾的兩個方面。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其關係是,龍行天是為陽,憑本領和能力,馬行地是為陰,踏實勞動。當馬的勤奮努力而本領能力大增,可為“千里馬”,可有“馬踏飛燕”——很可能是馬轉化為龍的過渡階段寫照的狀態,經過再努一把力,陰陽將會轉化,馬就是龍了。本身是一條龍,不勤奮努力,抱殘守缺,墨守成規,慢慢的就變成馬了,最後就是做牛做馬。貴州息烽有個地名叫“養龍司”,其實乃養馬之地。因馬養得好,得到“天子”賞識而由馬而龍。中國人説:“一生之計在於勤”,與“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自然運作規律相關聯,天地陰陽合一,其訓教非常深刻!在此,頭腦裏猛地冒出了一些學者“當今盛行的消費主義,是我們民族最大的哀痛”這個命題,心中不禁一凜。
龍馬恐怕不是龍和馬的合稱,似是古代傳説中一種特別的神獸,可能是“馬身龍首”,或“馬身龍鱗”,有人説它是一種馬,也有人説它其實是龍。反正大有來頭。唐代李郢《上裴晉公》的詩句:“四朝憂國鬢成絲,龍馬精神海鶴姿。”就是用“龍馬精神”形容一個人精神抖擻,很有活力和創造力。可以説,龍馬精神是對馬最優秀品質的濃縮和概括,進入到我們民族精神裏面。其核心是抱負遠大、才智聰慧,不畏艱險、執著向前;其精髓是自強不息、矢志不渝,信念堅定、百折不撓;其實質是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奮起直追、奮發圖強;其靈魂是勤勞勇敢、默默無聞,勇於拼搏、無私奉獻。
俗話説,“牛馬年,好耕田”。一分耕耘一分收成。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時不我待啊!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車轔轔,馬蕭蕭,腳下是漫漫征程,放眼是地闊天高——“昂首揚鬃,駿馬舞東風,追求夢想;鬥寒傲雪,紅梅開大地,實現復興”。只要我們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攻堅克難,勇往直前,定能實現夢想,馬到成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