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揚州“照片式家譜”走紅:10張全家福時間跨度80年

時間:2014年02月27日 13:16 來源:揚州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946年,胡永康與6位弟弟妹妹。

  這組照片時間跨度80年,展示了胡家從4口人的小家庭壯大為71人(目前健在66人)大家庭的過程。

  【閱讀提示】

  央視馬年春晚,歌曲《時間都去哪了》所配的大萌子與其父親30年的30張闔影,感動了無數人。在揚州江陽苑,84歲的老攝影愛好者胡永康,近日以“壽辰的留念,家族的記憶”為題,將10張家庭老照片組合在一起,製作了“照片式家譜”,這些跨世紀的全家福講述了家族不同年代的故事。

  【1935年全家福】

  4口之家,父母25歲

  第一張照片攝于1935年,是胡永康的父親、母親與胡永康及大弟弟胡永年的合影,當時胡永康才3周歲。第二張照片為2年後,增加了二弟弟。

  “照片式家譜”更能直觀地看出“時間都去哪了”。從照片中可以看出,1935年時的胡永康父親,戴著一副圓形眼鏡,猛一看似乎是民國版的陳道明,俊秀儒雅;而其母親穿著碎花棉襖,皮膚雪白,相貌端莊,看上去就是江南女子。

  胡永康介紹,他的父母都是湖北武昌人,且都是大戶人家出身,受過良好的教育。他與弟弟出生後,全家來到揚州,他父親在鎮揚電廠工作,解放後還曾獲得省級先進;他母親解放初期曾經是居委會的婦女主任,以脾氣好、心地善良出名。

  【1956年全家福】

  13口之家 父母46歲

  到了1956年,家庭人口增加到了13人,除了胡永康的弟弟妹妹外,還有胡永康的妻子、兒子。

  胡永康説,他共有弟弟妹妹9人,他與最小的弟弟相差達27歲,但由於受傳統家風影響,年齡的懸殊並未影響到兄弟姐妹的感情。昨天早晨,胡家10名兄弟姐妹集體吃早茶。胡永康告訴記者,他們10名兄弟姐妹曾經約定,每月聚會一次,輪流坐莊,這樣做的目的有三:加強互動、加強感情、加強團結。

  【2010年全家福】

  66口之家 母親100歲

  到2010年,胡永康的母親100歲時,家庭人數增加到70人,健在的66人。

  胡永康説,他之所以能做成“照片式家譜”,與其父母喜歡拍照有關,這些老照片對於其家庭而言彌足珍貴。

  胡永康説,他的父母也許受家庭及社會時尚的影響,非常喜歡拍照片。印象中,逢年過節或父母過生日,全家都要到照相館拍全家福。

  這一家庭傳統影響了他,他從年輕時就愛上拍照。“照片式家譜”中6張黑白照,是他的父母帶著全家人到照相館拍的,其餘4張彩色照片,均為他所拍。最後一張照片為去年所攝,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家福,而是胡永康添了曾外孫女後,特意與他已103歲的母親合拍的五代同堂照。

  一晃80年過去了,胡永康從3歲兒童變成了八旬老人,而他的父親于1981年去世,其母親也于去年去世。

  【當事人講述】

  製作“照片式家譜”

  是創新

  網路時代的年輕父母們,喜歡利用微博、QQ空間等記錄兒女成長軌跡,胡永康製作“照片式家譜”也是受其啟發,將傳統的家譜予以創新。

  胡永康説,他從1958年開始玩照相機,一開始使用華山牌旁軸相機(取景框在旁邊,倣德國萊卡),後來國産、進口相機都使用過,最自豪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一位親友送給他一部美能達7000相機,當時就價值數萬元,曾得到揚州中國照相館的認可,是揚州業餘攝影者手中最好的相機,當時有句流行語叫“萬元戶”,胡永康就被人稱為“萬元戶”。

  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胡永康覺得春天來了,因為數位相機不用膠捲,可以隨意拍。後來,他又跟晚輩們學會使用電腦,正因學會了電腦,讓胡永康産生了製作“照片式家譜”的想法。胡永康説,他家裏人拍的照片非常多,他製作“照片式家譜”時做了篩選,選出了最具家庭代表意義的老照片。他將篩選出的老照片製作好,然後送去擴印,並一一送給胡家所有人。

  胡永康説,傳統家譜都是文字式的,不直觀,而用照片製作家譜,非常直觀,一目了然。而隨著各種技術的發展,也許將來還有更加直觀的記錄家族史的方式。

  通訊員 曹霞 記者 劉峰生

  新聞附件

  “照片式家譜”

  1935年 4口之家 父母25歲

  1937年 5口之家 父母27歲

  1956年 13口之家 父母46歲

  1960年 15口之家 父母50歲

  1966年 17口之家 父母56歲

  1980年 33口之家 父母70歲

  1990年 43口之家 母親80歲

  2000年 55口之家 母親90歲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