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版《北京書店地圖》局部
風入松、野草、光合作用……隨著越來越多堪稱城市文化地標的實體書店或停業或倒閉,“到哪去看書和買書”成為許多讀書人面臨的難題。近日,一張全新的手繪版《北京書店地圖》出爐,並受到愛書人的追捧。
“這張手繪地圖詳細標注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各大書城、書市、圖書批發市場、圖書館,以及新華書店、二手書店和民營的人文書店、書吧等所有與圖書相關的場所,共計95個,”地圖的策劃人、北京“蜜蜂書店”的店主張業宏介紹。
“活著並快樂著”
“實體書店崩潰真相”、“實體書店再無春天”、“實體書店走投無路”……近年來,媒體常常津津樂道于為民營實體書店營造悲情的社會輿論氛圍。而在不久前,由蜜蜂書店參與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獨立書店高峰論壇”卻以“活著並快樂著”為主題召開。張業宏説,這個“發聲平臺”是為了讓中國的獨立書店互相借鑒經驗,通過創新具備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讓開著或想開書店的人,在媒體輿論普遍認為艱難的情況下,不至於因為負面的言論而喪失信心,讓更多有志於此的人看到希望。
針對實體書店的生存狀態,張業宏表示,“受到多方因素的衝擊,書店近年來確實‘死掉’了很多,但這就像任何一個行業的‘新陳代謝’一樣。圖書零售行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在這個‘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書店行業也完成了自身的進化、升級、完善,沒有必要放大悲觀的情緒、渲染冷清的氣氛。”
這種“升級完善”最重要的體現在於獨立書店經營者的群體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由於圖書銷售的利潤越來越微薄,沒有服務特色、沒有文化品位、資金不足的書店很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堅持住,因而圖書經營者隊伍裏那些批發商、投機客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讀書人、真正對圖書有感情的人。
為獲利“死掉”很正常
前兩年,兩家全國最大的民營書店倒閉,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許多愛書人為書店的前路唏噓不已。張業宏卻認為,這樣的書店倒閉,是有複雜的主觀因素在其中的,甚至是與圖書和讀者無關的因素。
“按照正常的商業邏輯,小書店的經營是非常靈活的,絕不會一夜之間‘死掉’幾十家。‘光合作用’這樣的大型連鎖書店是由於擴張過快導致現金流中斷,做著‘上市夢’、‘偉大夢’死去的。”
“還有一家大型民營書店,由於更換了經營者而改變了經營理念和價值取向,為了爭取場地和扶持資金,不顧自身能力擴張書店,將書店作為一個配套設施在運作。當達到了目標之後,書店成了一塊‘雞肋’,自然而然就倒掉了,這是一個有策劃而讓書店‘死掉’的行為,”張業宏感慨,如果將獲利作為經營書店的唯一目的,那麼書店的“死去”是最正常不過的事,畢竟在大環境下,書店的經營不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民營書店是“公益事業”
張業宏認為“電商”對實體書店的衝擊是毀滅性的,這是需要政府進行調控的領域。“‘電商’不以圖書作為營利目標,賠本賣書只是他們招攬客戶的一個手段,網上商場一面打著大幅打折圖書的招牌吸引客源,一面熱火朝天地賣著‘百貨’,同時他們還在享受著政策上給予書店的補貼和待遇,我認為這種‘慷實體書店之慨,為自己謀利’的行為是非常不合理的。”
同時,由於場租壓力小,所以網路商城的進書量往往百倍于實體書店,這就為他們在進書成本上獲取了更大的折扣。“在美國,圖書進貨不管量大量小都是6折,不能低於這個折扣而有差別性地對待。網路書店與實體書店在出版社那裏進貨的折扣是一樣的,這就大大降低了圖書傾銷的可能。”
張業宏經營的蜜蜂書店位於北京東郊的宋莊,每天客流非常小,他本身也在依靠自營圖書出版來貼補這家書店,“書店面積120平方米,店員三個,房租每年都要上漲10%,”在自己出版的圖書不參與結算的情況下,蜜蜂書店基本上可以維持收支的持平。今年,他想做一個公益性質的民營圖書館,然而找不到價位合適的場地,已經準備好的幾萬種圖書的存放成了他的心病。
“開書店,是一件靠情懷支撐的事。”張業宏認為:“書店更多的是扮演一個文化提供者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含有“公益”色彩的。如果書店都被驅趕到網路上,那麼,由書店構成的城市街邊的文化風景又到哪去欣賞呢?當你無聊時想要免費看幾頁書或是炎熱的夏日想要自在地‘蹭’一會兒空調的時候,你又該去哪呢?”
實習生 孫樂琪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