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錚生在檢查影片放映情況
【閱讀提示】
如今,看電影已成為人們休閒生活的一部分。每當看電影時,很多觀眾都會對那一束光背後的放映世界充滿好奇,電影是如何放映出來的呢?昨天,記者來到揚州世紀影城,體驗電影放映員李錚生的一天,從業43年的他見證了揚州乃至整個中國電影從膠片時代到數字時代的跨越。
【記者探訪】
數字化放映,一人可負責10個廳
上班第一件事:
檢查聲光電設備
像往常一樣,早上9點鐘,李錚生準時走進放映室,狹小的屋子裏裝滿了各種機器。“別看這屋子小,這可是影院最關鍵的部位。”
李錚生今年年過六旬,從事電影放映工作已有43個年頭,是世紀影城目前年齡最大的放映員,由於為人和善,又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影院的人親切地喊他“李師傅”。
一邊説著話,李師傅嫺熟地將配電櫃電源打開,然後開始檢查電腦、放映設備等機器:每台放映機的伺服器是否正常運轉;放映鏡頭的燈光是否順利透過放映窗口打到銀幕上;音響設備是否調試到位;每個放映廳的燈光是否正常等等。“由於我們影院是24小時不間斷放映的,所以對設備的要求非常高,必須隨時檢查它們的運作狀況,一旦‘罷工’,整個影院也就癱瘓了。”李師傅介紹,沒有特殊情況,影院每天的首場電影一般會在10點左右開始,在這之前,要將所有的聲光電等設備調試完畢。世紀影城目前一共有10個放映廳,每天平均放映60場,遇上節假日時,一天最多能放映80場。
告別膠片
全部數字化放映
一台放映機,一盤膠片不停地轉動,放映員要不停地更換膠片……這些畫面,是我們印象中放電影的過程,然而記者環顧整間放映室,早已不見這一景象。“現在幾乎沒有人使用膠片,科技在進步,如今都是用電腦控制。”李師傅介紹,影城從2008年開始引進數字放映機,到2012年已經徹底告別膠片時代,全部使用數字化放映。
“進入數字化時代以後,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放映員的工作強度降低了,不用像以前那樣一刻不能離開。”李師傅説,以前一盤老式電影膠片的放映時間大概在20分鐘左右,一部影片需要5到6盤。放映前,膠片要提前挂到放映機上,一盤膠片快放完時,要隨時準備換片,“如果你要去上廁所的話,必須找人守著。”除了換片的繁瑣,最讓他們頭疼的就是卡片。一旦膠片卡在機器裏或纏到一塊,就必須及時剪斷再重新粘貼。
李師傅説,如今,放映員再不用為挂片和卡片發愁,一個人能同時負責10個廳的放映工作,只要通過監視器就能看到各個廳的情況。當天放映的電影目錄通常會在前一天晚上輸入電腦,設置好每個放映廳的影片播放順序後,系統就會自動按時間播放。
李師傅介紹,片方會提前一到兩周將數字拷貝寄到每個影院,放映員將數字拷貝複製到數字電影伺服器上,然後在密鑰生效後和失效前的時間裏也就是檔期裏可以播放。“數字電影是用數字電影伺服器播放,通過數字電影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成像。聲音是從數字電影伺服器傳輸到解碼器,再到各路功放再到各揚聲器播放。”
現在雖然放映時的勞動強度減小了,但數字化時代也面臨新問題。“最擔心的就是系統出問題。”李師傅説,放映員除了要盯緊各放映機伺服器的運作情況,還要在系統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找到毛病出在哪,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觀眾的影響。
放映工作很枯燥
整日守著機器
“李師傅,2號廳10分鐘以後開始放映,請確認一下。”這時,放在辦公桌上的對講機傳來聲音,原來,與李師傅搭檔的另一位放映員小張正在影廳監控放映現場的情況。李師傅及時作出反饋,然後在電腦上進行確認。
“不了解這份工作的人,會認為放映工作很吃香,不就是坐在那邊看電影嗎?”李師傅指著眼前的兩台電腦笑著説,你看現在正在放映的影片,不誇張地説我一部都沒有看過。“這兩台電腦控制著10個廳的所有放映工作,其中一台電腦顯示的是各個廳的電影放映進度,另外一台電腦顯示的是影院各個角落的監控畫面,影片內容是看不到的。”
在電腦的另一邊,記者注意到,有10架一人高的巨型機器正在轟隆隆地工作,這就是數字電影放映機,連接觀影廳和放映室的是放映窗口,電影畫面就是從放映機上透過放映窗口呈現在螢幕上。“雖然機器會自動放映,但放映員要站好崗、盡好職,才能對得起觀眾手裏的那張電影票。”
李師傅説,其實放映員的工作沒有那麼神秘,更多的是枯燥和寂寞,整日守著機器。
【歷史變遷】
43年見證揚州影院的興衰
上世紀70年代:
看電影是奢侈享受
1971年,中學畢業後,李錚生被分配到當時的蘇北電影院從事放映員工作。
“當時影院裏放映的電影是‘老三戰’,”李錚生介紹,“老三戰”就是《地雷戰》、《地道戰》以及《南征北戰》。“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電影開始火了起來。“當時人們的娛樂方式很單一,就是看電影,每部電影都很紅火,而且需要排隊買票。”李錚生説,那時候朋友親戚經常問我要票,總是一票難求。電影票價格從最早的五分錢到一毛二,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説,絕對是奢侈享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電影迅猛發展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國電影事業發展迅猛,陸續涌現出了《少林寺》、《小花》、《紅高粱》等一系列優秀國産電影,人們的觀影熱情非常高,每到電影放映時間,幾乎萬人空巷。那也是李錚生最難忘的時光。
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老大是中影公司,買下影片版權後,洗出很多拷貝,依次發到省、市、縣級的發行放映公司,然後進入影院放映。“揚州一般有兩份拷貝,一個在城區放,一個在縣裏輪流放。”
在電影事業發展的帶動下,電影院在我市也遍地開花,在城區,就有蘇北電影院、工人文化宮、紅旗劇場、大眾劇場、曲江影劇院等多個影院,跑片員也應運而生。一個電影往往有10盤拷貝組成,先在一處放,放完10分鐘後,跑片員就拿著拷貝,騎車趕往下一個影劇院。兩個影劇院之間放映的時差,在半小時左右。而放映一部電影,這個跑片員就要跑上十次。“如果遇上路上堵車或者機器故障,那就只能插播廣告或跟觀眾打招呼了。”
上世紀90年代後期:
影院走下坡路
“到了90年代後期,大家開始感覺到電影市場走下坡路了。電視的普及,以及卡拉OK、錄影廳等帶來的娛樂方式多樣化,給電影市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李錚生説。
揚州城曾紅極一時的電影院命運多舛,或轉租或倒閉。那些年,李錚生電影放映員的身份,也經歷了從引以為傲到茫然無奈的轉變。1997年,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上映結束後,電影行業跌入谷底。“從那時開始,影院的效益一天不如一天,有時好幾個月拿不到工資。”
2003年8月,我市第一家五星級影城開業,李錚生以嫺熟的放映技術應聘成功,再次當起電影放映員,當時他已經50歲。
2006年後:
電影市場再度繁榮
經過1997年到2006年將近10年的衰敗期,影城開始進行技術革新,一改過去千人影院的單廳模式,採用多廳設置,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影院排片少、候片時間長的問題。再後來,隨著國産電影的復蘇、國外大片的引進和電影院視聽效果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走進電影院,看電影再次成為人們熱衷的娛樂方式。
【記者手記】
一位老電影人的堅守
從膠片時代到數字時代,對老一輩的放映員來説無疑遭遇了“一刀切”的技術難關,由於無法掌握新技術,他們或提前退休,或是轉行,李師傅克服年齡、腦力等障礙,不僅掌握了電腦技術,還成為世紀影城不可或缺的技術員。
“世紀影城開業11年來,一年365天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世紀影城總經理趙賢這樣評價他。
43年來,李錚生見證了電影事業的興衰。“跟放映機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對那些機器實在難以割捨。只要還在這個崗位,就要放好每一場電影。”他説。 記者 車林 文/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